多发性硬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活跃在影视圈里的老农民 [复制链接]

1#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活跃在“影视圈”里的老农民


    □楼瑶琳


    “上世纪50年代看不上电影,60年代看电影上县城,70年代到镇里看电影,80年代电视机进家门,90年代又添VCD,这两年自己走上荧屏、银幕,看上了自己扮演角色的电影、电视片。”这是1999年,新华社到横店采访时,横店农民说的一番话。


    1996年就开始“触电”


    1996年,横店建成广州街景区。随着著名导演谢晋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播映,横店影视城名噪一时。此后,横店大手笔投资兴建了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民居博览城等多个拍摄基地。


    因毗邻广州街


    香港街,岩前小区居民也成了最早“触电”的一批群众演员。1999年,新华社刊发《浙江农村出现‘影视城’‘演员村’》一文,岩前小区作为“影视演员村”而为人熟知。


    出生于1943年的岩前小区居民杜荣庆,曾参加过《鸦片战争》拍摄,那年他54岁。算起来,他的从影经历已有17年。


    杜荣庆说,大约八九年前,他参加过《东方红》拍摄,身穿中山装、脚着皮鞋。还跟饰演毛泽东的著名演员唐国强近距离接触,跟他演过对手戏,握过手。对于像杜荣庆这样,过去看电影都很难的横店农民来说,拍戏让他们品尝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的滋味。


    如今年过七旬的杜荣庆种了点薄田,空闲时偶尔也会去拍戏。“我觉得拍电视挺神奇的。你想,拍的时候这么普通,电视里放出来却这么好看。”


    拍戏丰富晚年生活


    除了岩前小区,横店其他与景区毗邻的村(小区)也有一批活跃在“影视圈”里的农民。


    16日上午10点多,大智禅寺景区内,10多名穿着古代百姓服饰的老年人正三三两两坐在树荫下聊天休息。他们是来自杨店小区的居民,这天过来参加《济公4》剧组拍戏。


    “我们早上5点多就过来候场了,现在还没轮到我们。”张文龙拍戏十余年了,早在10多年前就参加了第一部《济公》拍摄。他说,那时“横漂”少,几乎天天有戏拍。每天报酬20元左右。


    旁边有一位没有穿戏服的大伯叫张占荣,他主要负责管理群众演员。剧组需要多少男女群众演员,什么时候到拍摄现场,他都要做好安排。


    指了指旁边几名大爷,张占荣说,现在全小区还在拍戏的居民只有30多名。最鼎盛的时候要追溯到1999年,当时小区有270位居民办理了演员证。如今,横店在大力发展影视旅游业外,工业企业也发展很快,小区里的年轻人都到企业上班或自己创业去了。


    “现在剧组都要年轻演员,可饰演的角色多。一会儿当群众,一会儿当士兵,还可以当大臣;年轻女演员可以当宫女。所以小区老年人的戏就少了。”张占荣说。


    张占荣本人也有10多年影视表演经历,而且他已经是能露个脸、说句话的特约演员,报酬也稍微高些。这么多年来,他拍的影视剧不下百部。


    拍戏报酬40元8小时,超时则以1小时5元计价。工资不高,天气又热,为啥年过七旬的老人还会来拍戏?当抛出这问题时,老人们七嘴八舌说开了。“往年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地里种田,哪能像现在躲在树荫下休息?”“反正我们进了大门换上戏服,就开始算工时了,拍戏其实不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