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派出所为何敢打着乔迁的幌子变相敛财5ky1cxfo [复制链接]

1#

派出所为何敢打着“乔迁”的幌子“变相敛财”?


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大寨派出所因为乔迁新址,给辖区内不少商家发去请柬,请大伙去当地一家饭店赴宴,说是要加强警民关系。这事儿经友披露后引起不小的反响,普遍认为派出所是在向大家要礼。据称,派出所当日就收到了上万礼金。(8月17日《成都晚报》)不动声色地给你送来一张请柬,上面还盖着大红的公安局公章,碍于面子和对方“权势”,你能不去孝敬些红包么?派出所这招“闷声敛财”委实高明。一则它很委婉,没有“伸手张口”那么明目张胆;二则有“乔迁”的噱头做幌子,等于在群众面前放了“烟幕弹”。但,借乔迁的名义大宴宾客,真的是“加强警民关系”那么简单吗?为何亲密“警民关系”要通过这种送礼吃饭的方式?宴席的消费该谁买单?为何要收礼金?礼金如何处置?派出所接受了商户的礼金,以后还能秉公执法吗?我想,派出所在作出“摆宴席”的决定前,一定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或者说下意识的以为这些根本不是问题。这让人不禁联想起近年来,官员婚丧嫁娶极尽奢华铺张之风的甚嚣尘上。深圳一位局长嫁女可以大摆110桌酒席;一位工商局长丧母,豪华的送葬车队竟然连绵1公里,送殡队伍达1000多人。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今年5月,广东揭西两个镇干部死了娘,整个镇*府都去奔丧,还让学生停课抬花圈。公众之所以对官员或机关大办宴席之事极为不满,首先是因为它们极尽奢华铺张之能事,带有炫富、摆阔的嫌疑,给社会风气带了不好的影响。一些宴席还动辄扰民、劳民,就更让人生厌。其次是因为这些宴席的相关信息几乎不对外公开,它的花销如何、规模如何、是官员自掏腰包还是公款吃喝、以及最根本的官员本人的财产收入情况,几乎完全处于一种不见光状态,民众只能通过肉眼的外围观测做出一些朴素的推测。处于信息“盲区”的他们难免生出焦虑、质疑、乃至偏执性的反感等情绪。一些传言、推测往往由此滋生,而以讹传讹、三人成虎。最后是,这些风光大葬或“权”门盛宴本身也是“腐败”的高发区,不少官员“东窗事发”都是在这些耀武扬威式的宴席中露出了马迹蛛丝,“首因效应”让人们一看到这种奢华铺张的场面就有一种本能的警觉和质疑。所以,要防治权力通过酒桌和宴席“腐败”,第一件事就是将涉及*府或官员的宴席信息完全向社会公开,接受广大民和非民的监督。第二是要防治“酒桌文化”“酒桌办公”这些人情社会下的“陋习”在官场的“泛化”,应该引入现代的法治的规范的行*文化。第三是要逐步完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将官员的“钱包”置于阳光之下。如果吃饭喝酒、摆宴席每一笔账目都必须公开公布,如果喝酒吃饭不再是官场文化中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派出所还敢打着乔迁的幌子四处发请柬“变相敛财”吗?作者:王艳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