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有一集是许知远采访马东,许知远说了这么一句:一直在看《奇葩说》乱七八糟的颜色,然后里面的人都做出一副要么很激动,要么很有个性的样子,看完之后觉得挺伤感的。
马东回了一句话:本质上咱俩是一样的,你表现成为愤怒,我表现成为悲凉。我是因为底色悲凉,所以才觉得,就是至少新鲜的边界会让你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点。
这句“我的人生底色是悲凉的”,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却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有人说,马东这么聪明又幽默的人,懂得拥抱资本,懂得综艺节目的生存规则,观众缘好,性格又能左右逢源,有什么好悲凉的呢?
可是,难道坐拥一切,成为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就不能悲凉吗?难道一个能让几千万观众欢笑的人,就不允许他内心不快乐吗?悲凉的底色,也许是来自于对于现实的失望,以及无力反抗的无奈。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不认识马东,只认识“马季的儿子”。人生前40年,马东活在父亲马季的光环之下,别人以为他占尽了便宜,只有他知道,他有多么想成为“马东”。
27岁从澳洲归国,他放弃了原本熟悉的IT职业,投身电视行业;他想做一些不一样的节目,却因为内容触碰了敏感性被下架;他曾希望在知名电视台大展身手,可是最后发现这不是适合自己的地方。可以说他人生的前半场,处处碰壁,理想被迎面而来的现实狠狠打了几巴掌。
而现在的他,虽然创立了《奇葩说》这样的广受90后欢迎的节目,也似乎摸到了众人艳羡的互联网内容创作的门路,可是在他眼里,这不过是一种无力改变规则、去适应和接受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他总是说,这个世界是不会更好的。但反过来说,大概是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的人生,才更要去放手试一把,给自己多一些幸福感。
幸福感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但幸福感却往往难以获得。对于孩子来说,幸福感更是他们人生成长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母要努力去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让你自己快乐
这绝对不是自私,你有多么幸福快乐将极大地影响到孩子能感受到多少幸福快乐。很多调查都验证了妈妈的抑郁情绪与孩子的“负面成长”之间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关联。
父母对孩子这种影响不能仅仅归结于基因。研究发现,快乐开朗的父母从统计学上来看,的确更有可能养育出幸福快乐的孩子,但是并没有发现明确的与基因有关的因素。所以,要想养育一个幸福快乐的孩子,第一步应该做什么?也许是你每周花一些时间和朋友聚会玩乐。
因为开怀大笑是有传染性的,和朋友外出聚会能够让你多多大笑,即便你不大笑也能让你快乐起来。神经科学家确信,听到他人的大笑声能触发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从而使听者感觉到就像他们自己在大笑那样心情愉快。
教孩子培育人际关系
不会有任何一个成年人否认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但是有多少家长会花时间耐心地教导孩子如何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关系呢?
这不仅仅是培养重要的社交技巧,让孩子成为更受欢迎的人,众多调查显示,它还能带来让孩子感到更加幸福快乐的长远效应。
医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病人的治疗实验,他们训练这些神经系统严重瘫痪的病人每个月花15分钟通过电话与其他同症病人进行交流,表达对彼此的同情心和无条件的积极评价。坚持这样做两年之后,发现这些病人在自信心、自尊心、抗抑郁、以及幸福感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期待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完美
这是给追求完美的直升机父母和虎妈的特别建议。那些过度强调成绩的父母很可能会致使孩子陷入比同龄人更深重的抑郁、焦虑甚至嗑药等不良行为。
各界的调研结果都非常一致:必须赞扬努力,而不是天赋。享誉业界的斯坦福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一直被表扬智商“聪明”的孩子都会倾向于选择更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不愿意冒着可能会犯错、进而失去他们“聪明”标签的风险。而另一方面,超过90%的习惯被表扬其努力(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会倾向于选择更困难的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是因为,当我们表扬成绩背后的努力和艰苦付出,孩子们就会更有动力继续努力,而在不断的努力和挑战中,孩子们将能获得更多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这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教导孩子乐观
想要避免和一个阴沉乖戾的青春期孩子打交道?那么就要从小教导他们从光明的一面看待问题。
调查发现,10岁时就已经被成功教导、善于用积极乐观的一面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孩子,其中至少半数在青春期时不会陷入抑郁等心理问题。简而言之:乐观是如此贴近幸福快乐,以至于两者实际上可以互相换算。
ChristineCarter博士比较了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然后发现乐观主义者:在学校、职场和竞技运动中更加成功,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对婚姻的满意度更高,很少遭遇抑郁和焦虑。
幸福感高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乐观,而幸福感低的孩子容易自卑软弱。家庭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事,如果要让孩子拥有长久的幸福感,就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