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主诉和现病史 [复制链接]

1#
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17593.html

主诉

采集病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主诉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感受最痛苦,并促使其就诊的最主要原因,包括主要症状、发病时间和疾病变化或演变情况。医生在询问病史过程中应围绕主诉进行提问。询问问题时应为开放式提问,避免提示性问题。记录主诉时应该尽量使用患者自己的语言。主诉往往是疾病定位和定性诊断的第一线索。

现病史

现病史是主诉的延伸,包括发病后到本次就诊时症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各种症状发生的时间关系和相互关系,以及发病前的诱因和前驱症状等。

通常让患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症状。如果有患者使用诸如“眩晕”“视物模糊”等“术语”描述症状时,应询问具体表现,以免产生误解。某些患者习惯描述以往就诊时其他医生的诊断用语,这时可根据患者的主诉适当提问,但避免诱导患者。某些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或表达能力受到疾病影响,或发病时意识状态不清,如痫性发作,晕胝等,此时通过家属或旁观者获得的信息尤其重要。

在采集现病史时,应将精力集中在患者本次就诊的主要问题上,重点了解目前困扰患者的主要症状。提问患者时应该采用开放式问题,比如“您来看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前来看病的?”,这样从患者的回答中就可以了解到主要的问题;如果问患者“您有哪些不舒服?”,患者的回答则可能也含糊不清。当明确患者的主诉或就诊的主要原因之后,则可进一步让患者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开始讲述病情经过。不同患者表达能力不同,是否能够快速获得准确的病史,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水平,而不应责怪患者表达不清。有些患者需要直接提示后才会按照要求去讲述病史的经过。对于出现症状之前一段时间的情况也应该进行了解,以便能够发现某些前驱症状或诱发因素,特别是与免疫相关的因素,比如在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前常有腹泻,蜱叮咬前常有野外露营史。许多患者往往主观地认为某些原因肯定与目前的疾病有关,对此,医生应该持谨慎态度,注意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并不一定为因果关系。

在采集病史过程中,还要注意挖掘患者自已可能不会主动诉说的重要信息。对于现病史中的每一个症状都应该系统、清晰地描述,这往往需要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要准确地描述症状出现的时间;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断发生;如果是间断发生,还要描述其发生时的表现、每次持续时间、频率、严重程度和诱发因素。注意记录每一个症状加重和缓解的情况,比如是否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一日之间有无波动,夜间是否加重,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一般而言,患者自己对症状的主动描述更有价值,不建议采用引导性提问,但必要时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供其选择。对于神经科的患者,要特别注意疾病的病程特点,这对于病因的判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不同疾病的病程特点不同,有的稳定不变,有的时轻时重,有的间断出现,有的持续进展,有的发病后逐渐好转。急性发病之后不同程度的好转往往提示外伤或血管病。变性病则隐袭起病,逐渐进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可能有所不同。肿瘤也缓慢起病,持续加重,不同肿瘤加重的速度有所不同。某些肿瘤如出现出血或自发性坏死往往急性起病或恶化。多发性硬化通常表现为复发缓解的特点,而总体上逐渐加重,也有患者或长期稳定、或间断发作、或持续进展。感染性疾病起病相对较快但并非急骤,之后逐渐好转,部分或完全恢复。在许多情况下,症状的出现往往早于体征,甚至神经系统的辅助检查也还不能发现异常。医生必须要了解患者主要症状的发展过程,明确患者有哪些异常及其严重程度,比如让患者确认最近何时还完全正常,何时不得不停止工作,何时开始使用支具,何时被迫卧床;另外还要明确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一份详细的病史应注意挖掘者已经忘记或未重视的前期症状。如果患者既往有血管病、外伤或脱髓鞘疾病等病史,则可能会对目前症状的诊断有所帮助。对于一个出现脊髓病症状的患者,如果发现5年前有一过性视力减退的病史,诊断无疑会变得豁然开朗。

在实际工作中,不要忘记询问患者他自己最担心的是什么病,有时患者所担心的疾病根本不在医生考虑范围之内。神经科患者经常认为自己可能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比如脑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或肌营养不良等。这些疾病往往是众所周知的,患者或其家人有时会简单地认为患者的症状就是某种疾病所致。在某些情况下,只需要简单地告诉患者肯定不是某种疾病就可以了。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需要多次询问病史,以便对以前采集的病史进行补充和修正。当诊断出现疑问时,这一过程显得更为重要。在一个或多个实习医生采集病史之后,主治医生仍需要再次追问病史,进行核实,并使得内容更加深入。经验丰富的医生所采集的病史更加深入、准确,因为在病史采集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患者的病情得出初步诊断,并能够从病史中寻找支持或否定的依据。在主治医师询问病史时,常常会得到许多新的重要信息,以致令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感到尷尬不安,甚至埋怨患者为何不告诉自己。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主治医生采集病史的经验更加丰富以外,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当患者初次面对医生时,往往会忽略自己病史中某些重要的内容;也可能患者正感觉疼痛不适或困倦思睡,患者入院后实习医生采集病史时,已经较晚,时间往往比较仓促。而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早餐之后,正处于良好状态,对于实习医生以前问过的问题,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此时,主治医生开始查房,患者的回答也就更加准确。因此可以将上一次采集病史的过程看作一次“热身过程”。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住院医生或实习医生自己还可以再次采集病史,重复并核对病史中的关键内容。

另外,很多患者就诊时携带以往的多种辅助检查结果,要客观地分析这部分资料的价值,选择有价值的关键内容,组成现病史的一部分。但应避免在现病史中笼统地写人大量的辅助检查结果,导致现病史混乱不清,对展示疾病的演变过程并无价值,且干扰书写者和阅读者的诊断思路。

(一)病史采集过程中的重点

1.症状的发生情况包括初发症状的发生时间、发病形式(急性、亚急性慢性、隐袭性、发作性、间歇性或周期性),发病前的可能诱因和原因。

.症状的特点包括症状的部位、范围、性质和严重程度等。

3.症状的发展和演变症状的加重、减轻、持续进展或无变化等。症状加重减轻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等。

4.伴随症状及相互关联主要症状之外的伴随症状的特点、发生时间以及相互影响。

5.既往诊治情况包括病程中各阶段检查的结果,诊断和治疗过程、具体的治疗用药或方法以及疗效等。

6.与现病有关的其他疾病情况是否合并存在其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与现病的关系。

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包括饮食、睡眠、体重、精神状态以及大小便的情况等。对儿童患者或幼年起病的成人患者还需了解营养和发育情况。

(二)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问诊

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疼痛、感觉异常、眩晕、抽搐、瘫瘓视力障碍、睡眠障碍和意识丧失等,必须重点加以询问。

1.头痛头痛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询问时应重点了解以下内容/p>

(1)头痛部位:整个头部疼痛、局部头痛还是部位变幻不定的头痛。如为局部疼痛,应询问是哪一侧,是前额、头顶还是枕后。颅外结构病变引起的头痛部位可以相对精确,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引起的头痛。幕上病灶常导致额、颞部疼痛,后颅窝病灶引起的疼痛多位于枕部和颈背部。部位变幻不定的疼痛高度提示良性病变。

()头痛发生形式:①突然发生还是缓慢加重:动脉瘤破裂弓起的头痛可突然发生并立即达到高峰,而颅内肿瘤引起的头痛呈缓慢进展;②发作性还是持续性: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呈发作性,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呈持续性;③头痛发作在一天中的变化:颅高压引起的头痛经常在凌晨发生,丛集性头痛多在夜间睡眠后发作;④头痛如有周期性发作,应注意与季节气候、饮食、睡眠的关系,女性患者应询问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3)头痛性质:是胀痛、钝痛跳痛还是刀割样.烧灼样、爆裂样或雷击样疼痛。血管性头痛常为跳痛,颅内占位多为钝痛或胀痛,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爆裂样或雷击样痛,三叉神经痛呈闪电刀割样疼痛。

(4)头痛加重因素:过度劳累睡眠缺乏气候改变或月经期诱发头痛提示良性病因。洗脸、咀嚼诱发颜面疼痛提示三叉神经痛;吞咽引起的咽后壁痛可能为舌咽神经痛;用力低头、咳嗽和喷嚏可使颅高压引起的头痛加重。

(5)头痛程度;应询问疼痛强度,但应注意头疼程度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头痛伴随症状:伴有闪光感常提示偏头痛,剧烈头痛伴有颈部发僵常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喷射样呕吐应考虑是否为颅高压。

(7)头痛先兆症状:眼前闪光亮点和异彩等视觉先兆是诊断典型偏头痛的重要依据之一。

.疼痛疼痛也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询问时应注意/p>

(1)疼痛部位:是表浅还是深部,是皮肤、肌肉关节还是难以描述的部位,是固定性还是游走性,有无沿着神经根或周围神经支配区放射的现象。

()疼痛性质;是酸痛、胀痛、刺痛、烧灼痛还是闪电样疼痛,是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还是牵涉痛。

(3)疼痛的发生情况:急性还是慢性,发作性还是持续性。

(4)疼痛的影响因素:触摸握压是否加重疼痛,活动是否诱发或加重疼痛,疼痛与气候变化有无关系等。

(5)疼痛的伴随症状:是否伴有肢体瘫瘓、感觉减退或异常,是否伴有皮肤的变化。

3.感觉异常如麻木、冷热感、蚁走感、针刺感和电击感等,注意分布的范围、出现的形式(发作性或持续性),以及加重的因素等。

4.眩晕眩晕是一种主观症状,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飘浮或翻滚。询问时应注意与头晕或头昏鉴别:头晕是头重脚轻、眼花和站立不稳感,但无外界物体或自身位置变化的错觉。头昏是脑子昏昏沉沉,而无视物旋转。对眩晕的患者,应询问有无恶心、呕吐、出汗、耳鸣和听力减退、心慌、血压和脉搏的改变,以及发作的诱因、持续的时间以及眩晕与体位的关系等。

5.瘫痪应注意询问下述情况/p>

(1)发病形式:急性还是慢性起病,起病的诱因,以及症状的波动和进展情况。

()瘫疾的部位:四肢瘫、偏瘫、单瘫还是仅累及部分肌群的瘫瘓,如为肢体瘫痪还应注意远端和近端的比较。

(3)瘫痪的性质和程度:痉孪性瘫痪还是弛缓性瘫痪,是否影响坐、立行走、进食、言语、呼吸或上下楼等动作,或是否影响精细动作。

(4)瘫痪的伴随症状:有无肢体感觉麻木、疼痛、抽搐和肌肉萎缩等,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和阳痿等。

6.抽搐应注意询问下述情况/p>

(1)最初发病的年龄。

()诱发因素:抽搐发作与睡眠饮食.情绪和月经等的关系。

(3)发作的先兆:有无眼前闪光、闻到怪异气味、心慌、胸腹内气流上升的异常感觉以及不自主咀嚼等。

(4)抽搐的部位:是全身抽搐、局部抽搐还是由局部扩展至全身的抽搐。

(5)抽搐的形式:肢体是伸直、屈曲还是阵挛,有无颈部或躯干向一侧的扭转等。

(6)伴随症状:有无意识丧失、口吐白沫、二便失禁、摔伤或舌咬伤等。

(7)抽搐后症状:有无昏睡、头痛或肢体一过性瘫瘓。

(8)发作的频率:每年、每月、每日、每周或每天的发作次数,以及最近一次发作的时间。

(9)以往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7.意识丧失询问患者有无意识丧失,要让患者理解其真正含义。

(1)发生的诱因,有无药物或乙醇滥用,有无外伤。

()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3)有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症状。

(4)有无四肢抽搐、舌咬伤、尿便失禁等伴随体征等。

(5)转醒后有无后遗症。

8.视力障碍应注意询问下述情况/p>

(1)发生的情况:急性、慢性、渐进性。是否有缓解和复发。

()发生后持续的时间。

(3)视力障碍的表现:视物模糊还是完全失明,双眼视力下降的程度,视野缺损的范围是局部还是全部,是否伴有复视或眼震。

9.睡眠障碍思睡还是失眠,如有失眠,是入睡困难、易醒还是早醒是否有多梦或醒后再次入睡困难,以及失眠的诱因或影响睡眠的因素,睡眠中有无肢体不自主运动以及呼吸暂停等。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