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3/5784193.html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5岁,因「头晕2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表现为头部昏沉感,伴耳闷、左耳听力下降,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史:既往病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左耳听力下降,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完善颅脑MRI+MRA未见明显异常,内耳核磁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风湿免疫相关指标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听力检查提示:左耳高频听力下降。
诊断:左耳突发性耳聋
治疗:予「激素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一周后,患者头晕症状消失,复查左耳听力恢复正常。
突发性耳聋
定义
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耳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分类
突发性耳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高频下降型: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Hz处听力损失≥20dBHL。
低频下降型: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Hz处听力损失≥20dBHL。原因:内、外毛细胞损伤。
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Hz(、、、、、、Hz)平均听阈≤80dBHL。
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Hz(、、、、、、Hz)平均听阈≥81dBHL。
病因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
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的患者其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
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
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
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
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耳呜(约90%)
耳闷胀感(约50%)
眩晕或头晕(约30%)
听觉过敏或重听
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
(1).在72h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鉴别诊断
突发性聋首先需要排除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其次需除外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梅尼埃病、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Hunt综合征)、外伤、药物中*、噪声性聋等。
双侧突发性聋需考虑全身因素,如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弥散性脑炎、多发性硬化等)、感染性疾病(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脱水症、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大前庭水管综合征、usher综合征、Pendred综合征等)、外伤、药物中*、噪声性聋等。
治疗
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口服给药:泼尼松每天1mg/kg(最大剂量建议为60mg),晨起顿服;连用3d,如有效,可再用2d后停药,不必逐渐减量,如无效可以直接停药。
激素也可静脉注射给药,按照泼尼松剂量类比推算,甲泼尼龙40mg或地塞米松10mg,疗程同口服激素。
注: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
突发性聋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急性期及急性期后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和抗氧化剂(如硫辛酸、银杏叶提取物等)。
同种类型的药物,不建议联合使用。
高压氧的疗效国内外尚有争议,不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作为补救性措施。
疗程中如果听力完全恢复可以考虑停药,对于效果不佳者可视情况延长治疗时间。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不佳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
全聋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的痊愈率较低,尤应尽早积极治疗。
低频下降型:
①由于可能存在膜迷路积水,故需要限盐,输液量不宜过大,最好不用生理盐水。
②平均听力损失30dB者,自愈率较高,可口服给药。听力损失≥30dB者,可采用银杏叶提取物+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
③少部分患者给予降低纤维蛋白原(如巴曲酶)及其他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治疗。
高频下降型:
①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糖皮质激素;
②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对于减轻高调耳鸣效果较好;
③可考虑使用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甲钴胺等)。
全频听力下降者(包括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
①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
②糖皮质激素;
③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
建议尽早联合用药治疗。
疗效分级
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
显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dB以上。
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30dB。
无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不足15dB。
预后
低频下降型预后较好,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预后较差。
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发病一开始就全聋或接近全聋者,预后差。
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
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
伴有眩晕的全聋型患者预后不佳。
策划
陈文筱
投稿
sakura_
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