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圣桑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杜普蕾 [复制链接]

1#

节目简况

圣桑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Op.33

大提琴演奏

杰奎琳·杜普蕾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演奏杰奎琳·杜普蕾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No.1Op.33)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No.1Op.33)皮埃尔.富尼埃演奏

圣桑A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Op.33

大提琴米沙.麦斯基

聖桑A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Op.33

圣桑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第33号)大提琴拥有表情丰富而美妙的音质、富于歌唱性的魅力、厚实的力度和相应的灵活性,可是,它的这些美质却时常被协奏曲作曲家所忽视,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为数并不太多。然而,圣桑为大提琴却写了两首协奏曲,其中在年写出的第一首《a小调协奏曲》,至今一直是世界上著名大提琴家的常演曲目。

圣桑认为他在自己的这首作品中解决了使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常常感到困惑的一个实际问题—即这种音域较低的独奏乐器,在整个交响乐队的轰然巨响的音响背景上如何容易让人听到的问题,圣-桑为大提琴协奏曲文献确实作出了贡献。

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朴实的作品,纯粹以其直率的表达而引人入胜,它既不浮华,也毫无学究气。这首协奏曲采用李斯特式的单乐章结构,但其中含有三个不同节奏与速度的明显段落,或者,换句话说,三个“乐章”不间断地连续演奏,由于其中有一个基本主题不时间隔出现,从而使整个协奏曲的锻接显得十分精练、紧凑,仿佛天衣无缝一般。乐曲开始时出现的是一个比较新型的乐队前引—这是全乐队的一声响亮和弦,它立即引出“第一乐章”的基本主题/p>

独奏大提琴奏出的这个主题,在小提琴和中提琴轻淡的伴奏下,在两个八度的范围内执着地向下流泻,它的进行敏捷、简洁,很好地概括出整个乐曲的性格。当独奏大提琴几次三番变化复述这一主题之后,随即由乐队(先是木管乐器,然后是弦乐器)接奏。这里,圣一桑小心翼翼地用乐队中相互对比且高度混合的音色以相衬托,与此同时,他要求独奏者保持敏捷、灵巧,发音柔顺无瑕。

杜普蕾个人经历

年少成名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duPré)于年1月26日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Walenn’s伦敦学校学琴。

年,十一岁时,赢得theSuggia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利爵士(SirJohnBarbirolli)。

她想表达什么?

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John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ConcertoinEminor,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最佳诠释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一语成谶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共谱恋曲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阿根廷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DanielBarenboim)结婚(巴伦博伊姆在一九七五年时,担任OrchestreofParis的指挥)。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乐评人说是奇妙的一对。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也多次合作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他们合作过的版本,是一九七〇年,由巴伦博伊姆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录音。这份她与夫婿巴伦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录音是两人合作灌录的许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听与谈论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在浪漫派音乐上所采取的风格和手法,与勃拉姆斯的严谨有很大的差别,杜普蕾在音乐中发挥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挣脱出勃拉姆斯音乐里给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乐曲中钢琴的地位较高),她捉住所有的机会展现她的魅力,而巴伦波因则体贴而充满爱意地予以扶衬。

告别舞台

可惜到了一九七〇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

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

相关圣桑作品的链接

CamilleSaint-Sans

引子和回旋随想曲

斯泽英/圣卡罗圣母院管弦乐团/范雷莫特尔

第三交响曲“管风琴”

鹿特丹交响乐团/埃多·德·瓦特

动物狂欢节组曲

匹兹堡交响乐团/普列文

管弦乐死之舞

底特律交响乐团/保罗·帕利

1.2.3.4.5.6.7.8.9.10.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