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在癌症发病人数中位居第六,至年,预估发病人数超过万例。肝细胞癌是肝癌最常见的亚型,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1]。东亚是肝癌高发的地区,其中蒙古肝癌发病率全球第一。肝癌发病原因有很多,慢性乙型肝炎是亚洲大部分地区(日本除外)、南美和非洲的主要病因;在西欧、北美和日本,慢性丙型肝炎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而在中欧和东欧,酒精摄入是主要致病因素[2]。超过90%的肝癌病例均有肝硬化背景,任何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均为肝癌最主要的风险因素[3]。除肝硬化以外,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还包括慢性饮酒、糖尿病或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HBV或HCV感染;其他不常见的肝癌风险因素包括原发性胆管炎、血色素沉着症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所导致的肝硬化[4]。肝癌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早期肝癌(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BCLC0~A期)5年生存率可超过70%,而晚期肝癌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1.5年[2]。
过去十年,人们愈发认识到每个癌症患者疾病发展过程都不尽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个癌症类型,不同患者对化疗、放疗等常规治疗可能呈现不同的反应性。肿瘤精准诊疗的理念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方法确定单个肿瘤患者的特征属性,评估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该患者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是否能够从特定疗法中获益[5]。精准医疗的发展十分迅猛,新兴研究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涌现正在颠覆癌症诊疗理念和模式[6-7]。而肿瘤患者的特征属性则涵盖了分子、细胞、器官等不同水平的特征,部分属性也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的诊断、治疗、复发监测、晚期干预等临床过程。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特征的获取手段也越来越多,包括高通量测序、超微量代谢分析、分子可视化标记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将显著提高肝癌诊疗水平,惠及众多肝癌患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年第3期“肝癌精准诊疗新进展”重点号专刊特别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方面概述了新技术新方法在肝癌精准诊疗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医院侯金林教授团队总结了该团队前期构建的aMAP肝癌风险预测模型联合极早期预警标志物与影像学工具,通过分层富集不断探索完善肝癌早筛早诊“金字塔”筛查管理模式,设计出针对慢性肝病人群的“初筛-精筛-早诊”路线,实现肝癌高危人群的早筛、早诊、早治,最终降低肝癌相关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