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骨质疏松症及其危险因素 [复制链接]

1#

各位朋友好,医院骨科敖荣广医生,随着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剧,与年龄密切相关的骨质疏松症这一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却很低,治疗率更低,直到出现髋部骨折、脊柱骨折这些严重并发症,才意识到骨质疏松症。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任务任重而道远。

任何疾病的出现,都有蛛丝马迹可以寻找,骨质疏松症也不例外。此次主要向大家介绍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发病机制,重点介绍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所以极易被忽视,而骨质疏松症患者却容易出现严重的脆性骨折。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在讲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之前,我先简要的介绍骨头的解剖结构,骨骼是由皮质骨和松质骨组成的。皮质骨相当于饺子皮,松质骨相当于饺子馅,皮厚馅多的时候,意味着骨头结实牢固,皮薄馅少的时候,意味着骨头脆。骨质疏松症就是属于皮薄馅少,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俗话说就是骨头变脆了,容易发生骨折。从微观结构上看,骨头内部的骨小梁变得稀疏,甚至断裂。

如果把骨骼比作房子,有墙壁、大梁、承重墙等,骨质疏松了,房子的墙壁有损坏了、有些大梁断裂了、房子容易坍塌。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呢?

这还要从骨组织里面住着的三兄弟,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细胞说起。成骨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骨形成,相当于是造房子的;破骨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骨吸收,相当于拆房子的。骨细胞则是提供各种工具的。

大约在30岁以前,成骨大于破骨,骨量逐渐增加,并达到骨量高峰期;30岁至40岁之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势均力敌,40岁之后破骨逐渐占据上风,但在雌激素或雄激素的严密保护之下,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成骨细胞功能与破骨细胞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但女性绝经以后,雌激素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破骨细胞失去了抑制作用变得肆无忌惮,这时就会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这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而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大约在65-70岁左右消失,所以男性在70岁后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这叫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做常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十分重要,这样我们可以对号入组,危险因素越多者,患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越大,医院检查。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1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包括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史、家族脆性骨折史。

不同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不一样的,白种人的风险高于*种人,*种人的风险又高于黑种人。

绝经后的女性是高危因素,一般情况下55岁至60岁以后的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会明显增高;老年男性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年龄大于70岁的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会明显上升。这些人群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