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盖百霖的副作用有哪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8628.html前言
新药研发九死一生,开发一种新药的成本约为26亿美元。花费巨大的背后,是长达十几年的慢慢上市路,在这期间高达90%的候选药物最终因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而被放弃。年前后,中国涌现大量的AI制药公司。一方面,AI对于新药研发领域确实能够起到加速作用。比如说靶点的筛选,组学研究,药物设计等,但正如业界分析,AI并非万能,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数据库可能还没有足够大,还有一段漫长的迭代之旅。8月7日,多位BT/IT跨界研究者做客,BiG直播间新靶点新技术第3期,热评当下大火的「AI+新药」,聊一聊AI的出现,能否重新书写新药研发的模式?如何理性看待当下的AI+医药开发热潮?回归做药本质,AI能否做出FIC?等诸多业界关心的话题。
本期策划人:郭炳诗、李圆
时间:8月7日(周日)15:00-17:00
15:00-15:05
开场介绍
李圆:BiG秘书长
15:05-15:30
国内AI新药公司研发格局
邓小兵:双鹤润创药物化学资深专家、BiG专栏作者
15:30-16:40
BiG圆桌派:AI能不能做出firstinclass新药?
☆Al如何打破药物研发模式面临的各种壁垒?
☆回归做药本质,Al能不能做出frstinclass?☆新药研发最花时间和资金的临床开发,Al如何助力?☆A目前的局限性,未来几年Al+药物研发超势如何?☆,资本视角下的Al新药热潮郭炳诗:星亢原生物CSO(主持)任峰:英矽智能联合首席官牛钢:中科院计算所图灵?达尔文实验室主任、哲源科技联席CEO王晟:智峪生科CEO李昊田:RedesignScience创始人CTO柳丹: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16:40-17:00
QA
嘉宾介绍
郭炳诗
星亢原生物CSO
上海交通大学免疫学博士,拥有10多年生物学资深研究经历(上海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及美国Haror-UCLA医学中心),从事细胞免疫和免疫排异的分子机制、内分泌男科学、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信号转导研究,共发表了35篇科学论文。在GSK中国研发中心8年工作期间负责多个全球创新项目的研发,在早期研发、临床前研究、国际临床研究和CRO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邓小兵
双鹤润创药物化学资深专家、BiG专栏作者?
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整合生命科学(化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做了两站博士后研究,期间年至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建立了北京英飞智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新药研发部并参与建设AI药物发现平台。邓小兵博士有超过10年的早期药物发现与转化研究经历,曾担任多家生物医药技术公司的药物设计技术顾问,有丰富的药物设计、CADD、药物化学研究经历,主导和参与多个临床前候选开发,作为技术骨干参与2个国家项目,参与发表学术文章11篇。邓小兵博士对计算驱动新药研发有丰富的经验和见解,发起并运营了《药物发现进展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