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僚古德里安的话来说保卢斯——“非常聪明,尽职尽责,努力工作,观点新颖又富有才华”。
然而,当年古德里安和保卢斯共事时,也发现了这位经验丰富的参谋存在诸多缺点。比如遇事不够果断,不够坚韧,也许是天性原因所致。另外他实际指挥经验不足,从未带领超过一个营的兵力,长期呆在办公室里的参谋工作让他和一线战场和战士们有了些疏离感。因此,古德里安对保卢斯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有着“严重的怀疑”。
事实证明,关键时刻的决断力将决定整只部队的生死。保卢斯所欠缺的,正是复杂战况下顶住压力拍板做决定的毅力。
(年1月,保卢斯投降时留下的照片,后期上色)
第六集团*的覆灭则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保卢斯的天生性格弱点和实际指挥经验的缺乏。德*指挥高层对苏*抵抗估计不足,力量分散。大*被围后又企图机械复制德米扬斯克解围经验。斯大林格勒背靠伏尔加河,地形让德*难以完全包围城市。德*由擅长的野战转入城市巷战,无法发挥装甲攻击和机动优势,与苏*拼消耗。围城为苏*争取了时间,从而组织起大量增援力量(万重兵)。
(蓝色计划示意简图,自制)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投降当天获得陆*元帅*衔的保卢斯其人吧。
保卢斯的人生轨迹——从失意者到参谋长。
年9月23日,保卢斯出生于德国的古克斯哈根,在黑森州的卡塞尔长大。他并没有在姓氏前面带上“冯(Von)”的幸运,一家人生活要靠父亲在劳教所里当书记员的薪水来维持。年从卡塞尔的二级文法学校毕业后,向往*旅生活的保卢斯希望加入德意志帝国海*。结果他遭到无情拒绝,理由很简单——没有贵族血统。这时还是讲究门第家世的第二帝国时期,机会很少会留给出身贫寒的年轻人们。
此后保卢斯转去马尔堡大学学习法律,像父亲那样在案牍之间劳作或许是个合理的选择,可短暂的学习生涯刚刚开始就告结束,不知是何具体原因他竟然被学校淘汰了。*队往往是失意者的安慰地,年2月,正在扩张的帝国陆*吸纳了这个年轻人,让他作第步兵团的候补*官。尽管不能像海*那样站在威猛的*舰上意气风发,至少也算是个体面的归宿了。
一年后,保卢斯因为表现良好被晋升为少尉。好事成双,他还通过战友认识了同僚的妹妹,一位富有的罗马尼亚贵族少女埃列娜·罗塞蒂-索列斯库。爱情来得很快,他俩很快成婚。经济条件的改善让保卢斯生活顺利了许多,并且于年有了一个女儿。
来不及和新生的孩子相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保卢斯告别家人和部队一起上了前线。第步兵团在西线和法国人立马干起来了。年秋天,孚日,阿斯拉,德法两*激烈交战。于是,保卢斯有了他的第一次战斗经历。没等继续熟悉下去,11月时,他突然患病,被迫离开前线。等到病愈之后,他被分配到南线的阿尔卑斯山地*当一名参谋。
这是一支被敌人也称赞的精英部队。阿尔卑斯山地*不仅在法国作战,还参加了塞尔维亚战役。回到法国后立即加入恐怖的凡尔登绞肉机,承受了高达70%的作战人员伤亡。稍稍补充之后,罗马尼亚,意大利,他们又各处救火。可以说哪里有硬仗哪里有山地战,雪绒花部队就会出现在哪里。直到最后返回巴尔干前线,等来了战争的结束。
(雪绒花,阿尔卑斯山地部队的荣誉象征)
阿尔卑斯山地*参加了数不清的恶战,给敌人巨大杀伤的同时也遭受了惨重的人员损失。但是,保卢斯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了安全的指挥部里。尽管他曾经短时间指挥过一个连队,却没有任何参战经历。他的上司也注意到,不管是出谋划策还是带兵,这个参谋似乎从不轻易做出决定。
当然,部队的荣誉也荫蔽了保卢斯。战争结束时,他成为一名上尉。
德国战败之后,保卢斯加入右翼组织自由*团,并成为旅团副官。不久有幸被选作凡尔赛和约限制保留的名*官中的一员,成了斯图加特第13步兵团的一名连长。
年10月,保卢斯在柏林参加了一般参谋人员的培训。一年后被派往总参谋部。似乎他注定要在案桌和*事地图之间游走,之后10多年的经历也说明了这点,各种头衔的办公职务和指导员培训师。无论外界环境怎么飘摇动荡,保卢斯总是呆在了办公室里。
年以后,第三帝国的势力悄然兴起。作为国防*开花结果的那批重要种子,保卢斯在年被任命为德国首批机动营的指挥官。好不容易终于重新回到了部队基层,眼看可以重新补上实战指挥缺乏的经验,可亨通的官运实在挡也挡不住。他只在部队呆了一年,就被提升为上校,去柏林接替古德里安做机动部队的总参谋长。
这是德国重建装甲部队的尝试,保卢斯迅速适应了非常前卫的坦克机动作战思想,还积极参与协调了国防*装甲部队成立组建的实际工作。也就是这段时期,他和热衷于创建装甲部队的古德里安有了不少接触,双方也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战后年的古德里安,招牌笑容还在)
年5月,德国的重新武装已经完成,对外扩张也早已摆上台面。保卢斯被提升为少将,还干着老本行,当上了第十集团*的参谋长。和永远精力充沛,喜欢与士兵们呆在一起的指挥官莱歇瑙不同,保卢斯更习惯在摆满了文件的办公桌前保持各项行*管理工作有条不紊。
(差一点被派来中国援助国民*府组建*队的莱歇瑙)
二战初期,参谋岗位上的日子。
波兰战役开始后,第十集团*的推进没有遇到多大阻力。战事只持续了短短一个月,10月初,苏德两国占领了波兰全部领土,战斗结束。也是在此时,第十集团*更改了编号,成为著名的第六集团*。
(第六集团*经历过多次战斗,编制大,精英多。图为初到斯大林格勒时的该*士兵)
年春,保卢斯随部队很快转移到西线,对法国和比利时的进攻紧接着展开了。在伞兵们突袭比利时人构筑的要塞之时,第六集团*积极和他们取得联系。比利时人经受不住闪电战的立体打击,很快投降。在国王利奥波德三世签署投降书的仪式上,保卢斯出席见证了这一刻。6月份,德*突破通向巴黎的防御时,也能看到第六集团*的身影。法国迅速溃败让保卢斯在8月荣升中将,9月更是被推荐担任陆*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第一*需总监)。开始准备对英国入侵的海狮计划。
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保卢斯没有闲着,除了撰写各种计划筹备各项工作,他还于年4,5月期间视察了隆美尔的非洲*。对于非洲*在隆美尔指挥下的凌厉攻势,保卢斯不以为然,他甚至还写了一份关于隆美尔战略的尖锐批评报告,直接上报给希特勒。尽管希特勒并没有采信这种说法,但保卢斯和隆美尔两人对战略战术截然不同的看法,已经暴露无遗。可以说是按部就班和临机应变两种战法的理论碰撞。
(和保卢斯风格迥异的隆美尔)
耗时耗力准备在纸面上的海狮计划最终因为现实原因搁浅,保卢斯又立刻开始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准备。当这个自己亲手参与制定的计划实施之时,世界为之震撼,德国苏联两个世界级大国正式撕破脸面开始了残酷决战。
德*快速突破让保卢斯非常兴奋,不过,他只能在总参谋部的办公桌后面远远看着熟悉的第六集团*在莱歇瑙带领下时时取得进展。他也许还产生了一种能和老部队共同进退的感觉。当然,除了心血来潮,早已习惯的办公室工作可能永远是他的第一选择。
造化弄人,德*的台风攻势在莫斯科的酷寒冬天面前被迫停了下来。南方集团*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因希望撤退而被希特勒解职,莱歇瑙临危受命,接过了南方集团*群的领导重担。上任之前,莱歇瑙没有忘了老同事,他推荐保卢斯做第六集团*的指挥官。
重回第六集团*——第二次哈尔科夫争夺战的获胜。
年新年,希特勒出于对旧相识莱歇瑙的信任,很快批准了这项任命。保卢斯终于再次有了亲临战阵的机会,不管他愿意与否,也无论他有没有统帅大部队的经验,前线的第六集团*正等待着他们的新指挥官。
(蓝色行动纪录片中行*的第六集团*士兵)
然而没过多久,年1月12日,习惯于天天健身锻炼的莱歇瑙冒着零下六摄氏度的低温晨跑。可他刚吃过午饭就感到身体不适,一边喃喃自语:“该死!该死!”径直倒在地上。经过医生五天的抢救依然无效,结果莱歇瑙在飞机上因为心脏病去世,不仅如此,这架飞机还出现故障紧急迫降在田地里。可以说,莱歇瑙是无论如何也过不了这一关了。
在对恩人的怀念中,保卢斯回到了第六集团*这只老部队。他迅速熟悉了环境,开始自己的指挥生涯。
年4,5月,保卢斯详细制订了弗雷德里克斯行动,充分体现了他长期在参谋岗位上的专业工作。这是第二次哈尔科夫争夺战的序曲,也是德*为了打破苏联人的春季攻势,为了攻向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做准备,更是保卢斯执掌第六集团*以来的第一仗。由于南方集团*群的全力以赴,保卢斯的部队得到加强,他们顶住了苏*对哈尔科夫的进攻。很快,在空*的有效支援下,第六集团*和其他德*展开反攻,包围了当面苏*。
(第二次哈尔科夫争夺战中的三号突击炮和装甲车)
令人震恐的一幕发生在地平线上,苏联士兵们手拉着手,大声呼喊着“乌拉乌拉”冲向德*机枪阵地,希图能打开一个给战友逃生的缺口。密密麻麻的冲锋苏*面前,德*机枪手不需要瞄准,只是扣动扳机就会造成数百人接连死亡。不光这样,空中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还带来了SD2蝴蝶炸弹。这种早期的集束炸弹爆裂过后如同蝴蝶张开的双翅,会释放出6到枚小型炸弹,把米区域内变成碎片的死亡地狱。
苏*突围的坦克和士兵在地空夹攻之下化为灰烬,博布金将*被德*机枪打中,另外两名将*也在5月底牺牲。7万5千名苏*战死,23万9千人被俘虏。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束后的苏*俘虏)
胜利极大增强了保卢斯的自信心。他相信自己完全能够驾驭部队的战场表现,尽管这次胜利是在诸多友*配合之下完成的。
突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
从战争经济学角度来讲,德*往俄罗斯南部进攻可以夺取高加索地区油田以重创苏联的能源供应,夺取斯大林格勒可以由南向北包抄莫斯科。出于此种考虑,德国人制订了蓝色计划。为了让南方集团*群执行这个意义重大的任务,希特勒还将其一分为二,分别是李斯特将*的A集团*群——包含第一装甲*和第17*,以及B集团*群——包含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和霍特的第四装甲*。
年6月,保卢斯带着他的第六集团*开始了进攻。结果他很快发现,由于和第四装甲*共享道路,导致行*缓慢,严重的交通堵塞居然迫使两个*团只能停下来疏散数以千计的车辆。
(蓝色计划初期的德*机械化部队)
大堵车虽然延迟了时间表,德国人还是在9月份将斯大林格勒包围了起来。确切的说,应该是三面包围,东面只能看见伏尔加河滚滚的流水。A集团*群这时已经向南面的高加索油田而去,剩下的B集团*群就和这座以苏联领袖名字命名的城市正面相对了。
9月12日,保卢斯飞回B集团*群指挥部面见了希特勒。他按照参谋生涯的习惯,提出了许多细节性问题,比如向北方伸展容易受到威胁的侧翼,预备队和增援部队短缺等等。结果这些汇报被置若罔闻,没有引起高层注意。鉴于冬天快到了,夺取这座城市似乎需要更多的时间,保卢斯希望能保留第14*作为预备部队,结果也被拒绝,他对此却没有进一步坚持自己的意见。
从一贯来看,希特勒喜欢保卢斯正是因为如此,他是习惯于顺从和忠实于上级命令的。几乎每次他都会对接到的命令和计划照章办理。
(当年蓝色计划纪录片截图,正在通过河流的三号坦克,河里大量步兵正在轻松洗澡)
血肉磨坊——斯大林格勒。
9月13日,保卢斯和他的第六集团*在空*配合下发动了新的攻势。他希望能通过斯大林格勒城中心向伏尔加河冲击,把城市分成两个部分来歼灭对手。惨烈的战斗就此展开。
(望着市内的第六集团*战士)
(正攻入市区的第六集团*士兵)
斯大林已经在两个月前发布了第号命令,所有指挥官未经授权擅自撤退将交付*事法庭审判。“不能后退一步””和“斯大林格勒后已没有土地”成为苏*的战斗口号。苏联人表现得非常顽强,他们不计代价的通过伏尔加河向城区输送一切物资。不仅工人民兵直接参与战斗,连妇女也作为自愿者加入高射炮部队和普通步兵连队,与德国人的三号四号坦克对抗。苏*为了反制德*的地空协同,拼命和德国人做近身战斗。他们还把每一栋高楼,每一座工厂变成布满机枪,迫击炮,地雷,铁丝网和狙击手的堡垒。
激烈的战斗在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废墟,每一座地下室里进行。曾经疾行在旷野里的德国人对此头痛不已,他们称之为“老鼠战争”。“可笑地攻占了厨房,却仍然在争夺客厅”。苏德双方在极尽的距离内用各种方式置对方于死地。明显的战线已经消失,每一寸土地都化作战场。
(废墟里穿行的苏*战士)
(损毁楼房内转移的苏*战士)
在这个血肉磨坊里,一名新来的苏*士兵平均生存时间不足24小时,而一名苏**官生存时间也不多于3天。德国人好不到哪里去,苏联狙击手们竭尽所能打倒他们瞄准的每一个目标。著名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就惯用一把标准的莫辛-纳甘步枪和一把PTRD-41—14.5毫米反坦克步枪,整个战役中他杀掉了个入侵者。
(瓦西里现存照片,电影兵临城下的主角原型)
比如,争夺激烈的火车站在短短6小时内14次易手。重要的粮仓在苏*坚守一周后失守,但苏*已经把贮存的粮食付之一炬,双方谁也得不到。巴甫洛夫大楼更是被一个排的苏*改造成坚不可摧的要塞,顶住了第六集团*多次进攻。双方在城内用火炮对射,几乎所有房屋都变成了七八米高的废墟。这让德国坦克难有用武之地,反而举步维艰,成为破烂房屋中隐蔽着的苏联反坦克炮的攻击目标。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焦灼恶斗之后,德国人终于抵达了伏尔加河岸,占领了90%的城区。他们为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巨大代价,第六集团*已经疲劳不堪,总算是达成了保卢斯的战术目标,把苏*分割成两半。但是,无畏的苏联人没有放弃抵抗,市区北部的工厂区仍然在他们手中。红色十月钢铁厂、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及巴里卡迪兵工厂里刚刚生产出的坦克就由工人驾驶着冲向前线。
(红色十月工厂里坚持战斗的苏*战士)
(名为“祖国”的T34坦克正冲向德*阵地)
德*用光了所有预备队,他们正面临着新的危机。11月19日,苏联红*的天王星行动开始。他们积蓄了力量向城市南北突然发动进攻。苏*的目标很明确,城南城北的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装备不佳,战斗力不足,这些鱼腩部队的防线正是突破的好当口。
仆从国*队在苏*面前稍作抵抗便溃不成*,罗马尼亚人曾向保卢斯请求增援但被决绝。现在,该轮到保卢斯惊讶了,他的第六集团*尽管占领了绝大部分城市,却已经处在数十万苏*的钳形夹攻之中。
(当年秋天,德*老兵温科勒手持波波沙冲锋枪在废墟里,表情略显疲惫)
(占领工厂的第六集团*)
不可复制的德米扬斯克。
9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馆里发表公开演说,表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将德*从斯大林格勒赶走。这道说辞相当于明确表示第六集团*必须继续就地坚守。
德*指挥高层现在还不那么悲观,保卢斯也是如此。他们对当年初的德米扬斯克包围圈解围成功念念不忘,企图继续用空运和里应外合的方式来解救被困的第六集团*。保卢斯也准备继续控制住城市,等到援*来打破苏联人的包围。
(废墟里掘壕防御的德*)
不过,德米扬斯克只有一个*需要救援,现在斯大林格勒里却是26万5千德国及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部队。这些人每天至少需要吨物资以维持生存和战斗,戈林的空*即便是用尽全力,也只能空投约吨。并且,冬季到来恶劣的天气,技术上运输机的短缺,苏*越来越强大的防火火力和战斗机拦截让整个空投计划归于失败。
最诡异的在于,费力空投下来的物资不一定有用。根据回忆,一架运输机带来了20吨伏特加和夏季*服,这是要让士兵们喝上头了穿短袖吗?还有一架运输机带来了黑胡椒和马玉兰,难道是怕士兵们吃冷罐头没有香料调味?
荒诞的组织能力并没有减轻空*的损失,德国人一共失去了架飞机,让4个航空队直接被解散。
(油画,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机场)
空中希望逐渐消失的时候,地面救援来了,名帅曼斯坦因带着第四装甲集团*赶来打破苏*的围困,甚至还有一营最先进的虎式坦克。苏*很快从初期的准备不足中反应过来,他们不断投入增援,节节抵抗。并且不失时机发动反击,打击薄弱的意大利*队战线以威胁曼斯坦因的侧翼。尽管取得了不小战果,但前面的阻力越来越大,让老成的曼斯坦因深感力量不足。
(年头几批参与实战的虎式坦克,机械故障尚未解决,战斗力并未完全发挥)
在多次尝试之后,曼斯坦因在12月19日派出首席情报官飞往斯大林格勒面见保卢斯上将,陈诉了包围圈外德*的准确战略态势。告诉保卢斯现在解围德*的侧翼已经受到威胁,第六集团*必须要为生存而自救,配合第四装甲*来打通包围圈上的缺口。让人讶异的是,保卢斯对此“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他尽管先前表示尽快突围是最佳选择,但又话锋一转,称第六集团*没有能力实施突围,并且元首也命令禁止放弃斯大林格勒。
摇摆的态度让其他将领大为失望,有部下也敦促他赶快下定决心。但保卢斯再一次拒绝了这种建议。
几天前,苏*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攻势“土星行动”,不仅曼斯坦因,连高加索的A集团*群也危在旦夕。他们只能选择在还有机会的时候撤出,再次后退重整防线。
第四装甲*距离第六集团*南面防线只剩48公里,但这也是援*拼尽全力能到达的最近距离了。包围圈里的德*没有去尝试与友*会和。诚然,他们只剩70辆坦克,缺乏补给,而且面临暴风雪天气。但阻碍他们最大的,还是指挥官保卢斯留在原地的决定。
(12月,风雪中前进的解围部队三号坦克和步兵)
12月23日,曼斯坦因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解围作战,因为他们不得不赶快部署好防御,苏*的进攻已经来了。
包围圈里的末日。
斯大林格勒的攻防现在已经转换。德国人从城郊撤回市内,他们和一个多月之前的苏*毫无二致,开始在废墟和破烂工厂里继续战斗。
(城区内搜索的苏*)
保卢斯已经无法下达有用的命令,德国人只能靠着本能战斗。他们把耗尽燃油的坦克当作固定炮台使用,一颗一颗计算着手上越来越少的子弹。机场的失守让原本匮乏的空投更加稀少,马匹早已宰光,士兵们没有饭吃,缺少衣穿,很多人冻死饿死在战壕里,很快被风雪掩埋。
(簇拥在一起已经冻死的第六集团*战士)
圣诞节时,所有的希望都消失了。第六集团*的老兵们一天天衰弱下去,进攻他们的苏*不断得到增援,越来越强大。没人可以否认,末日即将到来。
(正在雪地里进攻的苏*部队)
年1月7日,新年气氛在斯大林格勒这座巨大的废墟城市里半点也找不到。苏联人的最后通牒送达了保卢斯的指挥部里。这位将*依旧无法做出决定,他通过电台联系到希特勒,希望能得到投降的允许,结果只有“不得投降,*队每多坚持一天都有助于整个前线,有助于吸引俄罗斯人的注意。”这样一份答复。
1月25日,苏*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最后一座简易机场,并再一次向保卢斯提供投降机会。这位将*仍然没法下决心,他又一次向希特勒请示。他说的声情并茂,他的部下们既没有弹药也没有食物,自己已经无法再指挥他们。另外还有10名伤员需要立即就医。元首的答复很简单,坚守这座城市直到最后。
(有名的照片,斯大林格勒战后堆积的第六集团*遗骸)
(第六集团*一个整师逃出的唯一幸存者,笔者曾发过的照片)
年1月31日,保卢斯的副官在私人笔记里写下了当天的情形。
早晨七点,天还是黑的,白昼已经悄然降临。过了好些时间我才摆脱迷茫的思绪和奇怪的幻象。敲门声唤醒了尚在睡梦中的保卢斯。当他坐起来时,总部的指挥官进来递上了一张纸,说道:“恭喜,陆*元帅的*衔现在已经授予您了。消息公布自今天上午早些时候,这是最后一次。”保卢斯看完之后说:“大家会觉得这完全就是一个自杀邀请。但是,我不打算这样做。”另一位将领施密特则说:“与此同时我必须通知你,俄罗斯人正在门口。”说罢,门再次打开,一名苏联将*和翻译进入了房间。将*宣布我们是他的囚犯。我只能把左轮手枪放在了桌子上。苏联将*通过翻译说:“准备好离开,我们将在九点钟再来找你,可以坐你自己的私车。”简短讲完后,他们离开了。我准备用随身的公章办完这最后一样公务。我在保卢斯将*的*事文件中记录了他的新*衔,用公章密封了文件,然后把公章扔进炽热的火焰里。地窖的主入口被苏联士兵把守着。一位苏联*官允许我和司机出去准备好车。从地窖里爬出来时,我简直傻眼了。几个小时前刚刚相互射击的苏联德国士兵现在静静站在院子里。他们仍然全副武装,有的手持武器,有的手抱着肩膀。天啊,双方的对比多么强烈!穿着轻薄外套的德国士兵看起来像有着空洞,胡子拉碴脸颊的幽灵一般。红*战士们看起来则很鲜活,穿着暖和的冬季制服。我不由自主想起了这一连串不幸的事件,这些事情让我很多个夜晚都无法入睡。红*士兵的外表似乎很有象征意义,苏*总部的指挥官于9点抵达,将被征服的第六集团*指挥官和后勤人员赶到后方。向伏尔加河的进*现在已经结束了。
(1月31日当天,投降的第六集团*高层,中央戴皮帽者为保卢斯)
就这样,刚刚升任元帅的保卢斯终于做出了“艰难”又“被动”的决定——投降。德*第六集团*约9至11万人被俘虏。另外一万余人拒绝放下武器,在地下室和下水道里被最后消灭和抓捕。
(被俘虏的德*士兵,形同难民)
(被俘虏的第六集团*士兵,脸上全是冻伤)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德*75万人伤亡,9-11万人被俘。苏*万人伤亡。从此以后,德*再也没有能一举获胜的机会,剩下的战术胜利只能拖延失败的降临。苏联开始一步步反击,*民自信心在斯大林格勒之后大大增强,最终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尾声。
被关押以后,保卢斯起初不太合作。但在事件后突然成为希特勒的积极反对者,加入了苏联赞助的“自由德国国家委员会”,呼吁德国尽快投降。希特勒大为光火,把他的家人投入监狱。
保卢斯自己在苏联的营地算得上相当舒适,有书籍和论文可以阅读,更有电影放映,还可以在池塘里钓鱼。
令人讽刺的是,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上,作为证人的保卢斯被记者问到,斯大林格勒德国第六集团*的囚犯们状况如何。他请记者告诉那些妻子和母亲们“他们的丈夫和儿子都很好。”
冷峻的事实却是,一半多俘虏在前往西伯利亚囚犯营地时死亡,幸存者被分配到各个劳动营,最终只有大约人返回家园。
(年,在东柏林发表讲话的保卢斯)
年2月1日,因为肌萎缩和多发性硬化,返回德国居住的保卢斯在德累斯顿去世,时年67岁。他的骨灰被埋葬在妻子——那位年就先行解脱的罗马尼亚贵族女性旁边。
这时距离那些在斯大林格勒失去生命的众多苏德*人来说,早已过去了14个年头。
(谢谢观赏长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坦克大决战——苏德战争中的普罗霍夫斯卡争夺
参考文献:
·Adam,WilhelmOttoRuhle.WithPaulusatStalingrad,.
·Beevor,AntonyStalingrad,TheFatefulSiege:–,.
·BEEVOR,A.,Stalingrad,UitgeverijContact,。
·RESCHIN,L.,FeldmarschallFriedrichPaulusimKreuzverhr-。
·GeneralfeldmarschallFriedrichPaulus,EinunpolitischerSoldat?,SuttonVerlagGmbH,Erf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