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把控好心理出游才不被宰1842
TUhjnbcbe - 2020/6/18 10:10:00

把控好心理,出游才不被“宰”


国庆节期间,一位四川游客微博爆料,他带着家人去青岛旅游,在一家餐馆点了一盘标价为“38元”的海鲜大虾,结果结账时被告之这盘虾竟是按一只虾38元来算,这盘虾依此算下来,要付上千元,被友称为“天价虾”。青岛的“天价虾”一事引起了公众的热议。从沸沸扬扬的舆论中,笔者观察到很多人仅是声讨店主的欺诈行为,却很少有人反思外出旅游中,消费心理存在哪些误区。


中国论文


“被宰”背后的心理误区


青岛“天价虾”现象并非突然景点而起,很多人在很多地区的景点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屡次发生游客“被宰”事件,背后隐藏着游客错误的消费心理,这种心理被商家抓住,才是导致游客屡屡“被宰”的内在原因。只有游客认识到这些消费误区,才可避免陷入“被宰”的陷阱。


出外旅游,有些游客多以“爽”为原则 尽管平时节俭度日,但是在旅游时很多人认为:好不容易出来旅游一次,不妨洒脱些,大手大脚一次没关系,爽一把,豁出去了,多花点钱不在乎。类似“不差钱”“该好好为自己活一回”等等消费心理很容易让商家钻空子。


“面子”伤不起 若和朋友结伴出游,有些游客在消费时,在朋友面前不好意思“小气”,为撑面子,拿出少有的豪爽劲,出手阔绰,尽管被宰也只能忍痛买单。也有的人认为,此时出手大方,是对朋友的一份道义和诚意,与商家讨价还价,不够仗义,为了仗义,明知被宰也忍气吞声,掏包结账。这种消费心理也容易被商家利用,故意“宰客”。


出门在外的人有缺乏安全感心理 旅游过程中,常是人处在异地他乡,人生地不熟,面对欺生现象,不敢声张,有怨气只能往肚子里咽,心想“反正此地一游就这一次,忍气吞声算了”。长此以往,便助长了商家肆无忌惮的“宰”游客行为。


崇尚“高、大、上”的消费心理 有些游客本身经济水平一般,但出门在外崇尚高端、大气、上档次。认为消费越贵越好,越有品位。“天价旅游”满足了游客的虚荣心理,在这种消费心理下虽然被“宰”,但也不亦乐乎。这就让商家占领了消费的主动地位,通过抬高物价来谋取更多利润。


炫富的消费心理 现在,生活富裕了,经济条件也好了,有人总想炫耀一番,“天价旅游”恰好让人找到了炫耀财富的机会。其实,炫富的消费心理背后是自卑。这种心理下的人极度渴望赢得他人的关注,渴望被他人羡慕和尊重,以寻找到价值感、成就感。这种消费心理更容易被商家所利用。


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时,人们常会自然沿着固有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称为刻板印象。在这种思维定势下,旅客们认为全国到哪里物价都一样,未先问清价格就大吃大喝。加上旅途中疲乏劳累,还有各地餐饮业普遍都是先吃后付费的惯例,结果就掉进了“被宰”的陷阱。


性格上粗心大意 有些人日常生活中就丢三落四,毛毛躁躁。这些人在外地旅游,询问物价不具体,不仔细,马马虎虎了解个大概,就认为全明白了。加上中国语言一字多音,一字多意,各地又存在方言、风俗和文化上的差异,稍不注意,就很容易上当受骗或造成误解。


旅游“防宰”须知


1.走遍祖国的大江河山,观赏自然风光,可以令我们赏心悦目,也会让我们心胸开阔。但游客一定要走出以上七条消费心理的误区,只要拥有健康的消费心态,就能防止“天价虾”事件的发生了。


2.在旅游中,应做到每笔消费都合理安排,建立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消费前一定要细致耐心地多了解异地的物价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克服大手大脚、马虎大意的性格缺陷,才能从主观上避免旅游“被宰”。


3.对异地差异性有客观的认识,遇事随机应变,同时,需增强法律意识,就可以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了。


4.如有朋友一起出游,人多力量大,更能防御“被宰”。在朋友面前,应克服“面子”心理,不管谁付钱,都要做到消费合理,用健康心态消费才是真正的面子。


拥有健康的消费心理才是出游顺利、平安、愉悦的根本前提。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控好心理出游才不被宰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