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矫治方法
【摘要】 目的 探析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有效矫治方法。方法 85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行外科导萌手术治疗, 观察组行手术导萌联合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4.7%)高于对照组(35.1%), 二次手术率(7.9%)低于对照组(29.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中国论文
【关键词】 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导萌术;正畸牵引
DOI:10.14163/ki./r.2015.30.073
埋伏齿又称未萌牙, 多发生于上颌前牙, 相关调查研究中, 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在正畸门诊患者中占2%左右, 在自然人群中约占1%左右[1]。前牙为牙列中排列中线, 与面型协调有着重要关系, 与人们面貌美观度、撕裂功能等关系密切。因此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发生对患者口腔功能、面部容貌、心理健康均有较大影响, 应尽量保留[2]。埋伏牙阻生形式复杂, 保留埋伏牙并让其复位有着较大治疗难度。本文选择本院牙科2011年7月~2014年4月收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进行研究, 探析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有效矫治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牙科2011年7月~2014年4月所收治85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6例, 年龄7~17岁, 平均年龄(10.4±2.1)岁。阻生类型:12例为萌出道异常, 10例为间隙不足, 8例为易位牙, 8例为多生牙。对照组男23例, 女14例, 年龄6~18岁, 平均年龄(10.5±3.2)岁。阻生类型:13例为萌出道异常, 9例为间隙不足, 8例为易位牙, 7例为多生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阻生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明确埋伏阻生牙准确位置、埋伏深度, 设计合适牵引力度, 牙间隙不足患者事先拓展间隙。对照组行外科导萌手术治疗:局部麻醉下于腭侧或唇侧将黏骨膜切开, 凿除埋伏牙表面骨质并充分暴露牙冠, 超过粘结型舌侧扣底板面积即可, 按设计牵引方向将埋伏牙萌出道上阻力去除, 肾上腺素小棉球进行局部压迫止血, 于牙冠上粘结带有0.2 mm结扎钢丝的舌侧扣, 将切口缝合, 结扎钢丝游离端由萌出道牵引并固定在主弓丝上。观察组行手术导萌联合正畸治疗:导萌手术过程同对照组, 去除埋伏牙萌出道上阻力后对小骨瘤、多生牙以及部分骨质进行处理。术后4周按预先设计方案应用橡皮圈、弹力线、钛镍丝辅弓等对患者分别进行导萌牵引。须注意的是牵引过程中要把握力度和方向, 避免邻牙受到损伤。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患者牙体形态良好、龈附着正常, 与邻牙关系协调且咬合关系、牙髓活力均恢复正常判定为成功。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