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等疫情都过去了,还要疫苗做什么极客公园
TUhjnbcbe - 2023/7/18 20:27:00

书名:《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作者:〔法〕让-弗朗索瓦·萨吕佐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1)定价:69.00元

疫苗的英文名称是vaccine,源自18世纪末爱德华·詹纳所使用的牛痘。当时詹纳发现,天花病*的一个变种能够感染牛,导致牛的乳房局部溃烂,而接触病牛的挤奶工在被感染后仅出现轻微病症,却意外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

足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生产出足够多的抗体,又不至于导致被接种的人得病,这便是疫苗的本质。

天花疫苗的制备|维基百科

在人类对抗病*的过程中,并不总是有那么「碰巧」的发现。每当一种未知的病*性疾病登场,科学家们先要研究清楚病*,对它们进行减*或灭活等改造,再注入人体激发其免疫应答。但在对人体接种前的研究和测试,耗时漫长,代价高昂。据中国药品监管局发布的《一支疫苗的诞生》,临床前研究一般需要5-10年,后续经过完整三期的临床试验,才能上市和生产。

现实情况是,疫病「来去匆匆」,往往在人们还没研发出疫苗之前就已经退场。科学家、*府、生物医药企业和大型人道主义机构难以持续的巨大投入,和病患样本量的稀缺,研发随之搁置。

疫苗的出现总是滞后于人们迫切的期望,但后者却也是傲慢的,部分人还试图挑起争议,让「反疫苗」的声量越来越大。现任WHO顾问的让-弗朗索瓦·萨吕佐在《疫苗的史诗》中,从天花之猖开始,讲述了抗病*疫苗的研制与改进的历程,和人类抗击狂犬病、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等恶疾的故事,同时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阐明事实,反「反疫苗」。

疫苗历史的几座里程碑

书中,作者为疫苗研发的历史立起了几座里程碑:科学家们开始认清病*,以动物为供体制备疫苗,随后开始使用细胞培养技术,最后疫苗生产进入真正的工业化阶段......

19世纪末,路易·巴斯德发现发酵是酵母繁殖的结果,敞开了细菌这个微观世界的大门。微生物学因此创立。自此,科学家们纷纷走上了发现新病原体的赛道。微生物也被分为细菌和病*两大「阵营」。病*要在年电子显微镜出现后才无处遁形,和细菌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不需要新陈代谢,仅具备复制功能的生命形式,在增殖时还具有高频突变的能力。

在后半个世纪里,科学家一般以活体动物作为疫苗制备的「培养皿」。比如,天花疫苗是在小母牛犊的肋部制备的,而狂犬疫苗则取自羊脑,*热病疫苗取自受精鸡蛋等。在这个时期,疫苗可以分为两类:减*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前者通过使病*进行多次传播选出一个可用作候选疫苗的抗原,之后,这一候选疫苗会相继在动物和人类身上进行实验,从而验证*性是否减弱;后者则是用化学制剂或加热中和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使其不能再在人体内繁殖。

俄罗斯研究人员从鸡蛋中提取流行性感冒疫苗|视觉中国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细胞培养技术开始被用于抗病*疫苗生产。科学家们发现脊髓灰质炎病*可在猴肾细胞中迅速繁殖,相比以动物为基体,用细胞培养更为高效。病*量化繁殖的大门开启了。30年后,抗病*疫苗开始进入了真正的工业化生产阶段,因为大规模生物发酵罐中悬浮的微载体能繁殖更多病*。

直到年年底,疫苗研发还是药学的边缘行业,其营业额尚不足全球制药业的5%。那时主要是小型公立实验室负责疫苗的生产,比如在法国就是巴斯德研究所。很多国家都设有单独的公立疫苗生产机构供应全国,几乎没有私营企业家愿意投身于这一行业。疫苗生产被视作一项人道主义色彩浓厚的公益性工作。

这种格局在90年代开始改变。柏林墙倒塌之后,苏联阵营国家不再将疫苗生产作为发展的优先级,于是西方生产商迎来了突如其来的大量需求;20世纪初,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这类高价疫苗上市,并为生产商带来了超过10亿欧元的年营业额。「疫苗业的年营业额由年的20亿美元飙升至年的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14%。年的营业额预计为亿美元。」作者写道,「今天,5家世界最大的药剂实验室承担了全球70%的疫苗供应,他们是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安万特和默克。」

远水不救近火

传统的减*、灭活类疫苗制备耗时长久。在实验室阶段,科学家首先需筛选*株,选中能代表病*抗原(激活免疫应答)特征的病*;接着,通过鸡胚或细胞培养病*;再通过纯化、灭活等方式制成候选疫苗。完成技术工艺设计后,疫苗还要以动物为对象进行试验、人体临床研究。

人体临床试验最初注重于安全性,进行小组试验(一期);然后发展到中等规模的「目标」人群(与疫苗针对的人群年龄及其他特征相仿者)以确定安全性和对免疫反应的刺激作用(二期);最后用于大规模的目标人群以说明疫苗是否可按原定意图实际上预防疾病(三期)。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上全部临床试验一般耗时至少3-8年,有的甚至长达10年以上。后续还将经过层层批准,疫苗才能上市和生产。

疫苗|Pixabay

通常,一个疫苗从研发到上市,至少要经过8年甚至20多年漫长的研发历程。而这还是在研发顺利无碍的情况下。疫病似乎总会在人类还没制备出疫苗之前「认输」,比如在-年爆发的SARS(「非典」)。年4月16日,WHO宣布SARS病*为「非典」的致病原后,疫苗研究正式启动。但当在研发中跑得最快的北京科兴赶在年1月准备进行人体临床试验,SARS已经消退半年。临床试验就此中断,这家企业颗粒无收。病*不再肆虐,国内投入SARS疫苗研发的大大小小多家研究机构,其项目都因此停摆。

在这条研发的价值链条中,科学家需要寻求*府和其他机构的科研资助,而生物制药公司则将接手后续的临床试验和上市生产。但疫情的过早消退,会同时让*府和企业失去兴趣,前者无意继续消耗财*支出,后者需要及时止损。

当企业和*府各自受困于自身局限时,连接*府、慈善部门和大型药厂的「联盟型组织」成为了有力补充。这类组织承诺在传染病防控药物研发成功后,会花钱购买,转移了研发风险,也试图让方案规模化。盖茨基金会在0年参与创建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就属于其中代表。截至去年,Gavi帮助了7.6亿儿童得以接种疫苗,减少万人的死亡。同时,也降低了疫苗的成本——从3.65美元降低到1美元以下。

除了「联盟型组织」的努力,更前沿的疫苗技术也在蓄力。比如,在《疫苗的史诗》中没有被详细讲述的其他目前主流的疫苗技术,例如DNA/mRNA疫苗。和较为成熟传统减*、灭活类疫苗制备相比,DNA/mRNA技术目前尚未有完成临床试验的成品疫苗,但它拥有无法被忽视的优势——疫苗在研发前期所需时间更短。

「核酸疫苗(DNA/mRNA疫苗)相当于直接在外卖app上点单吃饭,而灭活、减*类疫苗则相当于要从买菜开始一步步做起。」斯微生物CEO李航文跟《财经》打了个比喻。因为核酸疫苗不再需要通过体外鸡胚或者细胞合成蛋白,而是直接在体内合成,「这可能会节省几个月的时间」。

非营利组织「流行病防备创新联盟」(CEPI)在今年1月23日向3家疫苗公司或机构提供了万美元,以研发针对新冠病*的疫苗。其中,受资助方之一的Moderna使用mRNA作为疫苗,利用宿主细胞将注射进入的体内的mRNA表达出病*的蛋白,并诱导产生抗体。

基于此,Moderna从病*基因组测序到发布疫苗仅用了42天,成为了首家发布一种新冠病*潜在疫苗的公司。据《华尔街日报》报道,Moderna将于4月启动人体测试,在4月底前对20至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临床测试,并在7、8月份得出初步结果。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主任AnthonyFauci表示,在SARS爆发期间,NIAID花了大约20个月的时间才将疫苗带入第一阶段的人体试验。而现在,仅耗时约三个月。

「至少还需要一年」,「12到18个月」,这是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Adhanom)在不同场合对于疫苗问世给出的最乐观估计。

疫情下,在不断增长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面前,人们或许会觉得疫苗滞后于他们的期望,但疫苗的制备在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后,正在变得更加科学、主动。在这场代价高昂的追逐中,多方力量也正在尽己所能,最大限度促进公共卫生发展。

为何加罪于疫苗?

疫苗受尽人们在无奈之下的责备和叹息,还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

年,一篇报道在总结加利福尼亚州卫生部门的工作报告数据时,首次使用了「肆虐」一词描述自闭症:—年,报告病例从例上升了%。美国举国哗然。这时候,疫苗被牵连进了这桩疑案。

年,英国的一位肠胃病学家AndrewWakefield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把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三联疫苗(MMR)与儿童自闭症直接联系起来。他的论文记录了12名儿童肠胃病患者,其中9名患者的表现达到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据此推论MMR疫苗接种会引发自闭症。「Wakefield击中了要害,掀起了一场由媒体参与的论战。这个策略实在是妙,因为这件事已经凑足了成为『头条』的佐料:重大疾病、儿童、卫生部门、制药业。」《疫苗的史诗》的作者说道。

正在治疗中的自闭症儿童|视觉中国

到了年,SundayTimes记者揭露了这起「过去年间最具破坏性的医疗骗局」。记者发现Wakefield和名为RichardBarr的律师存在不可告人的关系。曾对一些大型制药集团发起过诉讼的Barr自年就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等疫情都过去了,还要疫苗做什么极客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