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的钥匙链
老年人好忘事,常常将钥匙锁在屋里。每当有这种情况发生,都得打电话向儿女求援,倘若与孩子不住一个城市,就得找开锁公司。我的一位老友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可恨又可怜的是他两个月内居然将钥匙锁在屋里三次,并因此混成了他住地附近那家开锁公司的VIP,在第三次开锁时因为是旧锁熟路,人家主动在价格上给他打了七折。
尽管VIP挺值得“骄傲”,但动辄就撬门別锁终究不是个事,为此,许多老哥老姐都把钥匙链挂在脖子上,大有誓与钥匙共存亡之气概。在北京等地,因为老年人乘车只需出示老年证,所以有些老人干脆就将牌牌与钥匙系在一起,嘀里嘟噜地挂在胸前。
近日,我家又发生了将钥匙锁于房间的事件,其惨状让我毅然加入了脖子上挂钥匙链的队伍。其实我们这代人将钥匙链挂在脖子上并不是第一次,记得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数家庭父母都要上班,而且我们放学与父母下班的时间根本没法统一,为此,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把自家房门的钥匙。女同学好美,大都将其藏在书包里,而我们这些男孩就直接用根小绳挂在脖子上。虽然那时将钥匙挂在脖子上也是怕丢、怕锁在屋里,但当时我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反而感到这是家长对自己的信任,是我们已经长大、懂事、成熟的标志。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自有后来人》中李铁梅那种“爹爹的担子千斤重,我也要挑上八百斤”的骄傲。
多数同学都是在上中学后把脖子上的钥匙链摘下放到包里的,因为一个中学生还记不住钥匙在哪儿确实就要被大家笑话了。从那时起到现在,算起来也有五六十年了,现在钥匙链又回到脖子上,但它再也不是长大、懂事、成熟的标志,而是衰老的象征。可能正是这种解释,使许多老人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意这么做,因为此举似乎等于承认其智力及记忆力又退到小学生阶段。尽管从理论上大家都认同人生确实存在这种周而复始、终点又回到起点的规律,但真正要自己去接受和面对还是不太情愿。更何况走向衰老的过程是在不知不觉、是在潜移默化间发生的。
然而健康专家却告诉我们,人不怕衰老,可怕的是自己还觉得不老。相信每一位老哥老姐在认真掂量这句话之后,都能觉出其中深刻的哲理,随后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自己身上都能找到数不胜数的例证。比如过去有位大哥每顿可能喝半斤白酒,但随着年龄增长,酒量必然会下降。这时,可怕的是大哥自己并不知道或者是不承认已经老了,于是在酒桌上继续逞强,其结果不言而喻。再比如某位大姐过去一向风风火火,而且素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不该出手都出手的癖好,直至年逾古稀还“哎嗨呀,伊尔吆”。不料日前在掺和一起交通事故时,人家事故双方还没怎么样,她却心脏病突发,被120拉走了。
专家的提醒和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人老了就要敢于面对。要知道,所谓“老骥伏枥”,只是一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几人能够做到,其中也包括提出这种抱负的曹孟德。为此,将钥匙链堂堂正正地挂在脖子上,不是什么难看的事,而少当几回开锁公司的VIP比啥都强。要想到我们老了,可我们也年轻过。现在我们虽然似秋叶凋零,但也曾有过春花初放的美好时光。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