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展现的是美好的一面,是符合他人预期的,这无可非议。但若为了他人的期待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给身边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未免太得不偿失了。
就如同20世纪英国的天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一样,她也是《狂恋大提琴》这部人物传记的主人公。这本书的作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他们带着对杰奎琳深厚且复杂的感情,回忆了这个天才幸运而又悲哀的一生。
杰奎琳生于音乐世家,母亲是一名音乐教授。自打她五岁时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后,她的母亲便开始着手为她打造一条通往音乐家的专属通道。为了能让杰奎琳安心地沉浸在音乐中,她的母亲将她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正是因为从小就生活在赞誉过盛和过度保护的环境中,使得杰奎琳慢慢形成了一个娇贵、自我且脆弱的人格。
杰奎琳十六岁时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一战成名,然而此后的独自异国求学经历和不停地各国巡演,却给她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她开始恐慌,并质疑自己。
杰奎琳的悲剧始自于与杰出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勃伊姆的婚姻。两人虽是令人艳羡的金童玉女,但性格却是截然相反的。杰奎琳喜爱自由、无拘无束、不善交际,更不喜欢抛头露面的推销自己。而丹尼尔却恰恰相反,他精力旺盛,喜欢游走在各种社交场所并且游刃有余,还不停地到处巡演。为了赶上丹尼尔的脚步,杰奎琳不得不勉强自己,为此她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但最终仍是引发了二人的矛盾。这使得杰奎琳开始陷入抑郁,不得不靠药物镇静自己。
在以杰奎琳·杜普雷为原型改编的电影JackieandHilary(《她比烟花寂寞》)中,杜普雷和其丈夫巴伦博伊姆有这样一段对话:“如果我从此不会拉琴,你还会爱我吗?”“不会拉琴,那就不会是你了。”她丈夫说。
母亲教会了杰奎琳如何演奏,却没有教她该如何应对生活。因为在母亲对她的设定里,她只要做好天才演奏家就够了。
于是,她先是精神失常,并因此给亲爱的姐姐一家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然后又查出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从此告别了舞台。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给亲人们留下的只有尖刻和乖戾。
杰奎琳的一生绚烂而短暂,辉煌仅持续到26岁便戛然而止。这其中固然有生理疾病的影响,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她错误的自我认知——她一直活在别人的想象中,用他人的期待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于是,一旦当她感到这种期待感有所降低或失去后,等待她的只有精神崩溃。
相比之下,同为天才型选手的海上钢琴师就睿智多了,他选择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
也是从小便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他无师自通,就能用动人的旋律吸引无数慕名而来的旅客。成年后,虽然好友一再鼓励他走下那艘他已生活了数十年的船,去把自己的天赋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但他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
的一生,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或许这看起来会有些狭隘或固执,但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守住了内心的安宁。他宁可活在这一隅天地去追求自己灵魂的极致,也不愿仅依靠他人的想象,就走去外面广阔无垠的世界迷失自己。
遵从自己的内心,虽然孤独,但他却是自由的,欢喜的。
还有如今隔三差五就发生人设崩塌的娱乐圈。
由于竞争激烈、可替代性极强,很多人为了赢得粉丝支持,不得不在立人设的道路上艰辛地维持着。成功了就是“人设立得好,粉丝跑不了”,失败了就“人设崩塌,全网吃瓜”。
要么就费尽心力维持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形象,要么一步踏错从此跌入万丈深渊。其实无论哪种结果,都需要极其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作支撑,内损颇多。这就是虚假美好带来的副作用。
所以想开点吧!但凡是人设就都会塌的,时间的问题,早或晚而已。
只有用真实的自我得到的认同与追随才是长久且牢固的。我们可以将别人的期待当作我们前进的动力,为之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若是不讲究个限度、赖以为生,那多半就要上演悲剧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