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那个狠怼特朗普的女人,真不简单
TUhjnbcbe - 2025/5/17 20:04:00
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以下文章来源于非非马FM,作者非非马FM出品。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可以成为这样一本现象级畅销书,而且一年半过去了,热度不减。

我现在走在纽约州街头的书店,还会发现这本书依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虽然,她不是“美国第一夫人”已经三年有余。

自年1月离开白宫之后,米歇尔在年11月出版了这本自传。仅仅一周,即售出万册;两周之后,它的销量荣居年度畅销书榜首。

后来,它的每一个版本(平装及电子书等),包括米歇尔自己念的有声书,都深受欢迎。

近期,由Netflix出品的同名纪录片《成为》也上线了,依旧吸引巨量观众。

米歇尔对读者的拥抱总是温暖有力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第一夫人。美国民众对米歇尔·奥巴马的喜爱与追随,在历届“第一夫人”中鲜见。

米歇尔走进大学与女学生们座谈

而她与年初因为“霓裳外交魅力”而备受民众追捧的杰奎琳·肯尼迪,又是如此不同。

我特别阅读了《成为》、也观看了其同名纪录片,我想弄明白:

这个会在演讲的时候哽咽、和读者握手时时常开怀大笑、身高一米八的女性,到底因何有这样的魅力与影响力?她的人生故事有何特别之处?

01从小演习火灾逃生的人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米歇尔和哥哥就发现爸爸走路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爸爸总是有点一瘸一拐,无法走得很快。医院体检,只告诉家人他很好。

毕竟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如果他检查出点什么,家里要怎么办呢?

于是他日复一日地、没事人一般辛苦工作。似乎他就是那个处处给人帮助、予人以温暖、永远不会倒下的爸爸。

但他瞒不过儿子女儿的眼睛。

虽然当时并不知道爸爸患有多发性硬化症,但米歇尔和哥哥明白爸爸需要他们的关照。

每次一家人要去参加什么活动的时候,他们都早早准备好,和爸爸一起早到,这样爸爸就可以找到很近的停车位而不用走太多路。

米歇尔和哥哥也知道,如果家里出现了紧急情况,爸爸不会轻松逃出去。

在火灾泛滥的六七十年代的芝加哥,米歇尔和哥哥甚至经常在家进行火灾演练。他们演练,如何将躺在地上的父亲拖出房屋。

年幼的米歇尔从小就明白了生活的危险和生命的脆弱。

“虽然准备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做好准备。”米歇尔想。

幼年的米歇尔

生活在芝加哥南部逐渐衰落的社区、经历着种种由种族歧视带来的困难、面对爸爸身体的脆弱,努力是米歇尔的解药。

要努力,要守护家人,要把日子过好,让家人骄傲——怀着这样的心态,米歇尔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02打勾的人

从小,米歇尔就倔强而努力。

从在幼儿园练习拼字起,她就很固执地一次又一次练习昨天忘记了单词拼写,想要得到老师的小红花。

高中时代,当她的一个老师对她说“你上不了普林斯顿”,她愈加发奋图强,最终真地被普林斯顿录取。

青年的米歇尔

之后,她亲自去感谢了每一位曾经支持帮助过她的人,但也没有刻意去告诉那个质疑她的老师——

她说:“我并不需要向她证明什么,我只是在向自己证明。”

在普林斯顿念完本科后,米歇尔又申请到了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回到芝加哥,在一家大律所成为了一名律师。美国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精英职业。

在普林斯顿,青涩的米歇尔

“那时我是一个打勾的人。”多年后,米歇尔如此总结。

打勾的人会给自己列一张表格,并尽心尽力地做好表格里的事情。这些事情多半是社会认可的成功标准,而不是自己认真思考的结果。

这很好理解,毕竟,米歇尔的家庭不仅经济能力脆弱,他们的种族特性,也让他们在当时的社会里经历了各种歧视。

对于有生存困境的人而言,通常总是先要努力生存好,才有空余的带宽去考虑“诗与远方”这些超然与生活之外的存在。

对很容易遭受歧视的人而言,也通常会先向世界与他人来证明自己,然后再自证。

但这种打勾的生活方式在一年的夏天被打破了。

那时,米歇尔的律所接到了一个实习生,同样在哈佛法学院上学,同样是黑人——他的名字是贝拉克·奥巴马。

03被爱情改变的人

乍一看,米歇尔和贝拉克性格迥异:

米歇尔极其守时、总是早到;

而贝拉克在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了。

米歇尔按部就班、事事打勾;

而贝拉克奇思妙想、到处晃荡。

米歇尔对现实和社会期待不高,知道人和社会都有局限,有时人甚至是丑陋的,社会的进步也不会很快;而贝拉克更乐观、理想主义、相信社会可以变得更好、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推动改变的人。

年轻的一对

贝拉克在律所实习时,米歇尔是他的上司。两人逐渐熟悉,日久生情。

贝拉克先对米歇尔展开了追求。米歇尔虽然心底也喜欢他,却隐约感到不安。“我的人生像是一个小心翼翼叠好的、精细的折纸。”

米歇尔在自传里写到:“我孜孜不倦地在自己人生列表上打着勾,做着我告诉自己我想做的事情(虽然那些未必是我真正想要的)。贝拉克的出现像是一阵风,似乎要把我的人生全部吹乱。”

但最终米歇尔还是被他打动了。

一天,米歇尔和贝拉克参加完律所的活动后,米歇尔开车送贝拉克回家。路上两个人停下来吃冰淇凌,坐在芝加哥夏日傍晚的暖风中。

“我可以吻你吗?”

吃完冰淇凌,贝拉克突然问米歇尔,她点点头,把头伸了过去。两个人在一起了。

回想起自己当初被贝拉克吸引的时候,米歇尔说贝拉克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希望感”。这种希望感与她自己身上的“希望感”不一样。

“我有两个常青藤学校的文凭;我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我使我的爸爸妈妈、祖父祖母都感到自豪。但当我听贝拉克讲话的时候,我开始明白他的希望感比我的要宏大很多——

使你自己离开一个闭塞困顿的地方是一回事;把这个地方变得不再闭塞困顿是另一回事。”

年轻的米歇尔想的是要努力改变自己;贝拉克想的是要努力改变社会。

米歇尔发现自己深深被吸引,她欣赏的爱人,反过来,也在改变她的人生态度。

和贝拉克在一起几年后,米歇尔辞掉了律所的工作。

一方面,贝拉克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主义感染了她,让她觉得也要追随内心深处直接为社会、社区服务的渴望——她意识到虽然自己擅长作律师,却从未真正喜欢过这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米歇尔觉得贝拉克是一个才华横溢、视野和才智都可以超越自己的人,所以她更不能成为贝拉克的附属品,而是要尽力活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一番挣扎之后,米歇尔选择在芝加哥的一个公益机构开始了新的工作。

虽然新工作的薪水只有之前的一半,米歇尔却觉得更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在人生中第一次,我觉得我做着有触手可及的意义的事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保持着与我的家乡和文化的联结。”

米歇尔对贝拉克的爱很大程度上源于贝拉克对世界的爱;而这种爱情又唤起了米歇尔对世界和对真实自我的爱。

就如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所说:

“真正的爱不可能只由一个人通向另一个人;真正的爱是由一个人通向另一个人、再通向整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包括了她自己。”

04主动去掌握命运的人

换工作后不久,米歇尔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当了妈妈。

这段时间内,贝拉克也决定开始竞选议员。

对于贝拉克参政,米歇尔一开始并不愿意——她不喜欢政治,并且知道,从政后丈夫将别无选择、他将更少呆在家里。

但她最终选择了支持,因为她爱贝拉克,也相信他可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前进。

一家四口在白宫

只是,一边要全职工作,另一边又要辛苦育儿的重担,彻底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米歇尔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是坚持锻炼身体。

每周,米歇尔都在健身房有两到三次的课程。这几天她会早上四点四十五分出门去健身房上课,六点半回到家与孩子们共进早餐。

第二是她开诚布公地向老板争取灵活的工作地点,并申请加薪。

她告诉老板因为照顾孩子,自己有时需要在家上班。她还告诉老板为了养育孩子和还读书时借的助学贷款,她需要更高的工资。

老板都答应了。

第三个,在她觉得自己和贝拉克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她主动带贝拉克去看了婚姻咨询师。

一开始贝拉克并不愿意,觉得自己多读几本有关的书、两人多聊聊天就可以解决;但米歇尔觉得找专业人士咨询是最高效的方法,于是贝拉克还是顺从了。后来,两人都觉得婚姻咨询的确有帮助。

深情共舞

“我和贝拉克的关系是合作共处的关系。”米歇尔说,“如果我想要和这个对事物抱有强烈看法的男人有平等的声音,我就要强大起来,让自己可以非常自信地知道我们是平等的。我不会依赖他来让我幸福。我自己就要做到。”

米歇尔既放手让贝拉克去追求他的理想、全力支持他,也不忘深耕自己的人生,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竞选期间,米歇尔不辞辛苦地帮贝拉克宣传,也同时利用这些宣传机会对人们宣讲自己的价值观与梦想。

她成为第一夫人后,做的很多公益活动都源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在几年前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吃多了精加工食品而出现健康问题,于是致力于改善公立学校的食堂,给孩子们带来更健康的食物。

她深知在这个时代,读书是广大普通女性改变命运最重要的途径,于是她创建了公益项目来支持世界各地的女孩们读书。

一个发着光的米歇尔

05会讲故事的人

人生总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

我们既主动选择命运,也被命运选择。

米歇尔本来对政治不感冒,却因为支持丈夫的理想而成为了第一夫人;她本来喜欢安静、不想被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个狠怼特朗普的女人,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