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人类肠道中约含有百万亿数量级的细菌,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这些肠道菌群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比如帮助人体从食物中提取能量,建立自身免疫系统,以防止有害的细菌感染致病。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赵立平通过肠道菌群微生物生态系统、基因组互作群与健康的关系、微生物组医学与基因组医学的整合等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肥胖、慢性病等的关系,告诉人们如何身材苗条、饮食有度、活得长寿、死的快速。
你的健康肠道菌群说了算吗?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赵立平以《喂好你的肠道菌群,健康活到岁》为题发表演讲。
赵立平教授先给大家介绍了三个新的观点,叫做健康的新三观。
第一个新的人体观,说的是什么?是在我们身体里边生活着大量的共生微生物。从我们出生开始进入我们的身体,终身陪着我们。影响我们生、老、病、死的基因,不是只有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两万多个基因。实际上,我们出生以后由这些共生微生物,特别是肠道细菌带到我们身体里边,然后同样会影响我们生、老、病、死的基因,是我们人自身基因的五十倍到一百倍。因此肠道菌群有一个说法是人的“第二个基因组”,后天获得的第二个基因组,这就叫做新的人体观。
第二个叫新的营养观,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肠子里边因为长了一到两公斤细菌,其实就像个发酵罐一样。这些细菌一边往外排一边长,达到动态平衡,看上去数量不减少,其实是不停地在生长的,要更新的。生长就需要营养,营养从哪里来?两个来源,一个是我们吃进去的各种食物里边,有不能消化的成分和吃的太多消化不了的成分,会不可避免地被肠道里的某些细菌来用来做营养来生长。第二个来源是我们的肠道不停地要往外面分泌一些粘液,起到一个保护肠道的作用。这些粘液很多细菌可以把它当做营养来吃掉来生长。因此,我们吃饭,既是养自己,也要养细菌。这叫新的营养观。
第三个观点,叫做新的疾病观。最早提出来的是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叫梅奇尼科夫。他当时就提出一个观点,肠道里边生活了大量的细菌,有些细菌是不好的,它能产生一些有*有害的物质。这些东西有可能会让人加快衰老,甚至让我们得各种各样的病。而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有一个很朴素的说法叫做“粪*入血,百病蜂起”,说的是同一个概念。那么新的疾病观认为很多慢性病是从肠道起源的。也就是肠道里边生活的一些细菌,它们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很多有生理活性的物质。这些物质有些是有益的,我们离不了的,有些是有害的。那么这些肠道菌群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是可以进入血液的。很多研究表明了,我们血里边循环的很多的这些小分子的代谢物,每三个里边有一个可能就是某种肠道细菌产生以后,进到你的血里的。这些进到你血里在你全身循环的这些物质,有的是可以致癌的,有的是神经*素,有的能够刺激你的白细胞,让它们发炎。所以如果这些东西在你的血液里边的占的比例比较高,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大家可以想象到你的身体,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新的疾病观。统帅我们今天演讲内容的就是新的人体观、新的营养观和新的疾病观。
▲肥胖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赵立平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可能由细菌感染引发,而不是过度饮食、锻炼太少或者是遗传因素,这可能对公共健康体系、医药行业以及食品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各地科学家研究了8年之后,中国的这一发现解释了肠道细菌和肥胖之间的联系。开展这一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的赵立平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是证明细菌导致肥胖的最后一个此前缺失的证据。”科学家找到了与肥胖有关的人类细菌,并将其喂给老鼠,将它们的体重增加与没有喂细菌的老鼠进行比较。尽管后者得到高脂肪食物喂食,并被阻止锻炼,却没有出现肥胖症状。与该项目没有联系的其他学者,很快对潜在影响发表了评论。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生物学讲师戴维·文考夫(DavidWeinkove)教授说:“如果肥胖是由细菌导致的,那么它可能是传染性的,可能来自一些不明环境因素,或者来自父母。到头来它可能与行为无关。”文考夫认为,赵教授的研究为肥胖介入治疗开辟了道路,可能开发出药物来进行治疗。▲自身免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生命早期接触胃肠道细菌可帮助小鼠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这项研究还揭示了相比于男性,女性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更高的原因。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17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该研究首次鉴别了饲养于相同环境中的雌雄性小鼠正常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差别,并证实将雄性肠道细菌转移到高遗传风险的雌性体内可以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二个意外发现是,揭示了肠道微生物治疗对于性激素的影响。当年轻的雌性小鼠接触到来自成年雄性的正常肠道微生物时,它们的睾酮水平升高。随后科学家证实,这一激素对于肠道微生物治疗预防这一疾病至关重要。发现动物的性别决定了它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且这些微生物影响了性激素水平,而激素转而调控了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血压调控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对两个主要的短链脂肪酸(SCFAs)受体——嗅觉受体78(Olfr78)和Gpr41起作用,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可能在调控血压方面起到作用。JenniferL.Pluznick及其同事发现,Olfr78在肾脏中表达,并且会响应短链脂肪酸(SCFAs),特别是响应丙酸盐,而介导肾素分泌。当给小鼠提供丙酸盐的时候,它们的血压会出现幅度大而迅速的基于剂量依赖的下降,而敲除了Olfr78的小鼠对这种效应特别敏感,这提示Olfr78的正常功能是提高血压并对抗短链脂肪酸(SCFAs)的低血压效应。相比之下,缺乏Gpr41基因的小鼠对丙酸盐没有低血压响应,而这个剂量导致了野生类型的小鼠的强烈低血压响应,这提示Gpr41参与到了对丙酸盐做出响应降低血压。通过给予抗生素而减少Olfr78被敲除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生物质导致了它们的血压增加,这提示肠道微生物群制造的丙酸盐通过Olfr78受体调控血压。这组作者提出,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和肾脏-心血管系统的串扰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治疗高血压。▲过敏早期的微生物接触、刺激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肠道菌群通过促进肠免疫系统发育、诱导T细胞分化等多种途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之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避免或减少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免疫调控机制不完善有关,而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且过敏患儿体内菌群分布较健康儿童有差异,提示肠道菌群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相关。有研究报道益生菌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癌症美国和法国的科研人员年12月发现,肠道菌群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期刊《科学》上报告说,常用于癌症化疗的药物环磷酰胺能够破坏肠道黏液层,让肠道细菌进入循环系统,其中一些到达脾和淋巴结的细菌能促进形成免疫细胞,而后者会攻击癌细胞。但当研究人员用抗生素杀死实验鼠的肠道细菌后,环磷酰胺间接促生免疫细胞的能力会大大降低。《科学》同期发表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的另一项研究显示,科研人员选取正接受化疗、存活率为70%的癌症实验鼠,并用抗生素杀死其肠道细菌。结果导致这些实验鼠摄入的化疗药物不再起作用,它们的存活率在两个月后下降到20%。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用来治疗结肠癌的药物奥沙利铂。在测试对象的肠道细菌状态理想时,这种药物的效果最佳。但当使用抗生素杀死肠道细菌后,奥沙利铂的药效大打折扣。一般而言,医生经常需用大量抗生素为癌症患者预防感染,但研究发现,抗生素可能会影响抗癌药的疗效。这两项研究还显示,对于不同的抗癌药,助它们一臂之力的肠道细菌种类也不同。而此前得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肠道细菌还可能促进肠癌发生,不可盲目地补充肠道细菌。[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来源:CC讲坛、搜狐网
END维·微益生菌粉
零售价:元/盒
益复元益生菌粉
零售价:元/盒
山东凤凰生物
作为中国益生菌制剂研发与应用的倡导者,
一直倡导健康凤凰、科技凤凰和文化凤凰的理念。
年8月,山东凤凰生物成为中国保健协会
挂牌的“国家营养与保健食品益生菌原料基地”。
年6月12日,山东凤凰生物荣膺
中国保健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
如何科学的管理自己的健康生活
健康的道路上,我们是认真的......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