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易普森出售5款消费者保健产品的欧洲权利、出售旗下欧洲仿制药业务Zentiva、出售Cooper-Vemedia药厂……赛诺菲近年来不断“瘦身”,而在集中优势兵力、聚焦核心业务等打法之外,“买买买”也是毫不手软:亿美元收购健赞,亿美元收购Bioverativ,48亿美元收购Ablynx。围绕血液病、炎症、肿瘤、免疫以及呼吸等多个领域,赛诺菲正在积极从传统制药向生物制药转型。
前不久,赛诺菲全球研究部负责人刘勇*带领全球研发管理团队到访苏州,与优秀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及创新生态平台深入交流,寻找潜在合作机会。
“年是赛诺菲从研发1.0向2.0转型关键一年。年之前的十年,赛诺菲通过合作开发和收购中后期品种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但早期管线缺乏潜力品种,尤其围绕两个重大领域——肿瘤(Oncology)和免疫(Immunology),创新步伐明显落后,从源头改变迫在眉睫。”在接受记者专访谈及赛诺菲RD转型阶段性进展时,刘勇*侃侃而谈。
赛诺菲全球研究部负责人刘勇*
肿瘤免疫补短板
赛诺菲在肿瘤领域过去十几年基础创新薄弱,也缺乏足够强有力的产品,肿瘤研发团队更没有具备雄厚基础研究能力的业务负责人,短板十分明显;此前,赛诺菲在肿瘤药物研发领域也经历坎坷,部分项目未取得预期结果,肿瘤研发人员精简和部门架构调整,更令肿瘤项目雪上加霜。
一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满盘皆输,面对挑战赛诺菲决定奋起直追。肿瘤领域高端人才竞争极为激烈,赛诺菲虽然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球招聘,仍无法招到合适的人才。“不仅要做元帅,必要时刻要能上前线扛枪!”这是赛诺菲全球研发总裁EliasZerhouni对刘勇*的期望和要求。
作为世界级的肿瘤学和免疫学专家,刘勇*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接受了博士后训练,随后,他进入产业界,先后在先灵葆雅与DNAX研究中心从事研发工作。2年,刘勇*出任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系主任,年担任贝勒研究所副总裁与首席科学家;加入赛诺菲前,他担任MedImmun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
年4月,刘勇*加入赛诺菲,过硬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让他能够在资源和团队欠缺完备的不利条件下仍能将RD工作扎实推进。“招不到人就自己撸袖子加油干!肿瘤领域重点是免疫治疗,首先把整个肿瘤研发管线重新梳理,将70%~80%的旧项目砍掉,同时挖掘和引进了一批有潜力的新项目,包括全新的小分子受体修饰剂、下一代PD-1药物等。”
除了肿瘤领域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免疫炎症领域,刘勇*在自己加入赛诺菲半年之后招到了优秀的团队主管——FrankNestle,在这位免疫学专家的协助下,RD项目也在重新梳理、精简、价值评估和引入等结构优化后,得到脱胎换骨,其中,赛诺菲和Immunext联合研发的单克隆CD40L抗体(INX-)将于今年进入临床试验。
“两年扎实工作奠定了很好的早期管线,现在产品线覆盖7个治疗领域,早期研发最强的就是肿瘤,十几个项目分别处在临床前至概念验证(PoC)阶段。”刘勇*表示,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五年,公司会在肿瘤和免疫领域全面发力,可以自豪地说:赛诺菲将重回生物制药创新第一梯队。
完善内外部资源
年至今,国内外多家药企传出人事和架构调整消息。赛诺菲也在日前宣布,将聘用原罗氏顶级科学家JohnReed担任全球研发总裁,替代即将退休的EliasZerhouni负责全球研发。从业内公认的生物制药巨头罗氏挖人,无不彰显赛诺菲重振生物制药的决心。
截至目前,赛诺菲生物技术早期研究团队人数已经超过人,涵盖从药物发现、制备、mRNA等全部RD关键环节;生物制剂开发CMC方面,为提振基础转化能力,赛诺菲从MedImmune、罗氏等公司招聘了大量人才,生产保障得到大幅提升。
“生物制剂开发和转化平台全面升级,很多过去做不出来的东西,现在都能合成出来,赛诺菲的生物制药团队要比过去强大很多。我们预计年之前,会有一批创新生物药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刘勇*进一步介绍,肿瘤和免疫的早期项目“联合舰队”已顺利起航,今年开始研发方向将聚焦孤儿药、罕见病等领域,如多发性硬化症、I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除加强内部自主研发,赛诺菲的外延式合作和并购从未停下脚步:与再生元围绕肿瘤领域的战略协作成果卓著,研发合作获得的PD-1单克隆抗体Cemiplimab(SAR)进入III期临床;与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达成独占性合作和授权协议后,第一个临床候选药物即将启动临床开发;与法国药企InnatePharma协议共同推进自然杀伤NK细胞免疫治疗也在持续探索。
今年1月,赛诺菲斥巨资相继收购美国公司Bioverativ和比利时公司Ablynx。“创新应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刘勇*分析,整合Bioverativ,赛诺菲已经为全球罕见血液疾病专营权奠定了基础,这将加强公司在相关专业领域的领导地位;此外,Ablynx研发管线涵盖血液病、炎症、肿瘤免疫和呼吸等多个领域,其新型纳米抗体平台也将为赛诺菲的罕见病研发创新加码。
对话
“
年您关闭了自己的实验室来到赛诺菲,彼时,公司的早期研发状况是怎样的?
”
刘勇*:团队方面,当时赛诺菲全球RD基础研究人才团队的确不是很强,缺乏足够能干的前期研发管理人才,尤其是肿瘤领域,此前因为遇到一些问题,肿瘤项目的早期研发负责人也离开了;免疫领域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产品方面,赛诺菲研发1.0战略很成功,通过引进中后期的研发项目,年~年按计划会有18个产品上市,数量非常可观。然而,早期研发管线(Pipeline)已经没有什么产品了,尤其是肿瘤和免疫这两个生物制药核心领域,所以这两个领域是我来到赛诺菲的工作重点,也是赛诺菲研发2.0战略推进的重要方向。
最近几年赛诺菲疯狂招揽生物制药人才,《Nature》整版招聘广告可谓不惜重金,‘筑巢引凤’进展如何?
”
刘勇*:坦率的说,并不顺利!目前生物制药高端人才争夺特别激烈,肿瘤领域是热点中的焦点,赛诺菲此前在肿瘤领域短板的确很明显,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研发项目,没有人愿意来挑大梁,所以肿瘤领域RD项目工作最终是我亲手抓。不过也不用太悲观,招不到人我们就自己培养,内部提拔了一批骨干研究人员,刚开始也是手把手带着做,经过两年锻炼,现在这批人才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免疫领域我们比较幸运,招聘到了一个杰出专家——FrankNestle,他是英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曾担任英国NIHR高级研究员,在皮肤和免疫炎症领域成果卓著,由他担任赛诺菲全球免疫治疗项目负责人。
‘又要当元帅,又要上前线’。两年来,在关键的肿瘤和免疫领域,赛诺菲早期研发管线发生了哪些变化?
”
刘勇*:短板在哪里就补哪里!两年来,我们真刀真枪地开展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良好进展:赛诺菲和再生元合作的新一代PD-1抗体产品REGN目前推进顺利,此外早期研发管线还有一些新的项目,包括小分子产品;免疫炎症方面赛诺菲已经有一个重磅单抗药物Dupixent(Dupilumab),围绕该药物的哮喘、鼻炎等适应症临床开发工作正在推进;收购Bioverativ和Ablynx,进一步整合了早期研发管线项目和平台资源。
两年来,我们对肿瘤和免疫领域的早期项目进行了充分优化筛选,砍掉了70%~80%的旧项目,引进了一批新项目。举个例子,让我们非常兴奋的一个产品INX-,这是年1月份赛诺菲和Immunext联合开发引进的单克隆CD40L抗体项目,该药可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和红斑狼疮,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产品,在FrankNestle加盟前我亲自引进的。
赛诺菲现在的早期管线非常亮眼,产品线覆盖7个治疗领域,早期研发最强的就是肿瘤,有十几个项目分别处在临床前至概念验证(PoC)阶段。
再说说国内,部分跨国药企已经调整在华研发计划,精简部门机构成为重要选择,我们如何看待跨国药企的本土化研发的业务转变?
”
刘勇*:*策、资本、人才是医药创新的三个关键因素。跨国药企搭建RD研发中心,基础研究和转化团队都非常专业,他们的研究和转化能力具备国际水准;部分跨国药企精简研发部门,这些人才并不是消失了,事实上,跨国药企的人才一直在流动,从跨国药企大量输出的国际化高端人才不断融入国内医药企业和创新产业链,这是真正意义上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崛起的核心力量。
如何审视中国RD研发在赛诺菲研发战略中的地位?未来我们对中国本土研发有着怎样的目标?
”
刘勇*: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增长的患者人数、临床最优的治疗方案、医药资源的均衡发展,都意味着在中国推进RD本土研发和创新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中国RD创新工作也将是赛诺菲研发工作的重点,本土化RD工作会持续投入和增强,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要在中国建立实验室,招募基础研究科学家,让这些人才去做本土化的医药科学发现,并将这些中国发现进行全球开发。
另外,中国临床试验(Trial)以后都可能成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GlobalTrial),甚至I期项目很可能先在中国做,中国拥有非常庞大的患者基数,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RD优势;我们将在成都建设一个新的转化创新中心,现已启动招聘计划,落地推动新药全球同步开发。
结合目前国内的产业环境,您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
刘勇*:中国目前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生物医药大药企还没有,即使发展再快也需要时间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人才、思路、战略。从以往经验来看,如果以亿美元市值作为评价标准,多少年能产生一个成熟大药企呢?通常要30年~年,再生元(Regeneron)发展了差不多30年,基因泰克(Genentech)、安进(Amgen)更早,差不多40年,基本上大的生物制药公司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时间。
最近十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产业才刚刚开始发展壮大,众多在国外有丰富生物医药产业经验的人才回国,但国内的整体环境仍然处在相对早期的产业发展阶段。
■张蓝飞
上周阅读TOP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