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技术具有方便价廉、无放射线、直接提供图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近年来,超声技术逐步引入麻醉医学领域并广泛被应用,增强了临床麻醉的安全性与可控性,提高了临床麻醉质量,属于划时代的麻醉技术变革,在现代麻醉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医院麻醉科紧跟学科前沿发展,积极学习新技术,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先后派出多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围术期超声应用技术,同时我院于年医院专家亲临指导并举办超声技术理论讲座及实践技能培训。
麻醉科全体医生通过每周进行业务学习、病例讨论,利用线上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由贺林春、姜彬彬等进修归来医师带头,在全科积极推广超声应用技术,目前已开展经食道及经胸心脏超声围术期心功能评估、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超声进行气道评估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手术麻醉的安全可靠性。现将最近的典型病例分享如下:
病例一闭孔神经阻滞
泌尿外科一例老年患者术前诊断为膀胱肿瘤,拟行经尿道膀胱镜下肿瘤电切除术。术前访视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气肿、心肺功能差。我们知道膀胱肿瘤特别是在反射区的肿瘤,由于闭孔神经紧贴膀胱外侧壁通过,在膀胱充盈时,电切术时常可诱发闭孔反射,引起大腿收肌群迅速收缩,大腿随之骤然内收,常可影响术者操作甚至导致膀胱穿孔以及损伤盆腔血管引起大出血,同时穿孔也会增加肿瘤播散,影响患者预后。常规的椎管内麻醉很难抑制闭孔神经反射,全身麻醉又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大,同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降低麻醉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加速外科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为手术安全有效进行创造良好条件,减少血管损伤可能性,使患者受益最大化,麻醉科术前讨论决定为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加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
闭孔神经的前支位于短收肌(AB)和耻骨肌(PE)(箭)高回声厚筋膜之间,或短收肌(AB)和长收肌(AL)(空心三角形)筋膜之间。闭孔神经后支位于短收肌(AB)和大收肌(AM)之间的筋膜内(实心三角形)。针尖位置位于筋膜之间。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进针路径由内向外(红色虚线)或者由外向内。
此次手术中闭孔神经阻滞效果良好,术中未出现闭孔神经反射,这使得外科医生术中的操作更加从容和精确,最大范围及深度地切除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满意度高。
病例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是麻醉医生临床麻醉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中心静脉穿刺操作者常依据经验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试探寻找深静脉的位置,但有些患者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解剖异常、小儿、肥胖、低血压等患者,由于他们病情和个体差异使得深静脉位置无法轻易找到,而超声可视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焦瑞芳医生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术)
病例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传统的神经阻滞方法需要借助体表解剖标志,寻找异感定位,反复穿刺病人痛苦难耐,而且麻醉效果不稳定,更重要是如果将局麻药注入血管或者损伤神经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不仅成功率高、起效时间短、耗时少,提高阻滞效果,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而且所需局麻药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
(贺林春医生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良好,患者非常满意)
病例四超声引导下TAP阻滞
传统的镇痛方法为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间歇给药,许多患者因各种限制不能常规使用上述药物;尤其对于应用阿片或吗啡类药物的患者,常常合并术后恶心呕吐(PONV)、便秘、尿潴留、呼吸抑制以及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术后镇痛趋向于多模式镇痛,以期提高外科术后的患者恢复质量,收益更好转归,在腹腔镜外科手术和开腹手术中的多模式镇痛中,TAP阻滞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姜彬彬医生行超声引导下TAP阻滞)
病例五超声评估胃内容物残留量
反流误吸是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胃内容物进入气道,可造成气道阻塞和吸入性肺炎,因此通常遵循禁食禁饮指南来确保麻醉诱导时患者空腹,从而降低了围术期麻醉反流误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对于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如孕妇,肥胖,糖尿病,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病,肠梗阻,晚期肾或肝功能障碍,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困难气道以及急诊手术患者,术前指南可能不适用或需调整,另外即使是择期手术的健康患者,标准禁食时间也未必能确保所有患者的空腹。胃部超声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在许多不明确或无法确定误吸风险的情况,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个体化的评估病人的反流误吸风险,以更适当地指导麻醉管理。
病例六超声评估困难气道
困难气道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在建立人工通气管道时遇到困难的气道。困难气道是导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正确评估困难气道依然是一项最具挑战的工作。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通气困难,可分为紧急气道和非紧急气道。紧急气道处理不当会引起患者通气失败、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干扰心脏传导系统引起心率失常、心脏骤停。超声可用于上气道解剖结构的识别,另外超声可精确测量下颌骨髁状突活动度、舌颏距离及舌体厚度,并且这些指标与困难气道具有一定相关性,另外超声可以指导环甲膜穿刺,喉上神经阻滞用于困难气道清醒气管插管。
(贺林春医生为颈部烧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气管定位及环甲膜穿刺术)
病例七超声围术期容量评估及目标导向型液体治疗
围术期“开放式”与“限制性”输液策略相比,前者更容易出现胃肠道水肿、术后恶心呕吐、肺炎、肺水肿、二次插管和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住院时间更长;后者更容易出现低血压、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容量监测至关重要。合理的液体治疗的前提是准确判断容量状态,即前负荷。超声可以直接观察心脏结构和运动,是评估前负荷的金标准,可以在术前或术中测量多种容量指标如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等,在容量监测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用其进行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oal-directedfluidtherapy,GDFT)越来越多。
病例八超声围术期心功能监测
医院综合实力的提高,我院围术期老年危重患者、急重患者逐渐增多,围术期呼吸循环不稳定现象比较多见,循环作为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心脏前、后负荷及心泵功能。虽然其中任何一个出现异常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但处理方案却截然不同,因此需要准确辨别,围术期心脏超声可以快速准确诊断,并指导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的准确应用,达到对症精准治疗,避免治疗陷入恶性循环,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救治水平。
(李彦廷医生为患者行经胸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具有很多优越性,它显然已经成为了麻醉医生的“第三只眼”,为麻醉医生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性起到重要作用,为推广舒适化医疗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必将成为麻醉工作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院麻醉科医生的超声应用水平在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可视化理念正在逐步形成,相信在麻醉科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可以为青城百姓带来更加优质安全的围术期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