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古代常把鼓作为一项最隆重的礼仪,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古代帝王的仪仗队用鼓多达面。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鼓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祀、战争和庆典之中。而击鼓运动对于精神上的正向作用,似乎在将近一千年前公元年(宋神宗元丰元年)北宋时期的苏轼?东坡居士便很有很深刻的体验,他在《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曾写道:「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词意是:冬冬响的三更鼓声与铿然的更锣声,惊醒了沉睡在忧伤失望迷梦里的我。这诗境与奥义果真耐人寻味。
到了现代,外国对于击鼓运动却也发展出许多另类的创新研究。著名音乐健康研究中心的音乐治疗师史翠特(Street)博士说:一抓住鼓棒敲打就像打开一个罐子一样,开启一个新发现。演奏的声音和震动会使大脑的听觉部分与运动部分帮助患者从「中风」病痛中恢复受伤的身体机能。打击乐练习的优势在于他们不需要音乐专业知识,强大的重复性节奏通过提高大脑的活性达到治疗效果。《每日邮报》也曾经报导类似案例,表明演奏音乐诸如鼓之类的乐器可以帮助人们从中风的衰弱中恢复过来。另一项研究得知,每周只要参加两次打击乐的患者,"将注意力放在节奏乐器上,可使他们(比如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或中风康复患者)增加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手臂和手部的运动功能。透过这些发现更是强调「击鼓疗法」能够改变中风患者的生命,以及因中风导致他们的大脑、语言能力遭受到损害。
二、「击鼓疗法」与音乐疗法的关联
要谈击鼓疗法之前,不得不先厘清与音乐治疗之间的关联,严格说它属于音乐疗法的一种手段;音乐治疗在美国发展至今已有半世纪之久,《美国音乐治疗协会》是领导世界音乐治疗的重要组织,它们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是:「音乐治疗是以音乐来达到恢复、维持及改善心灵与身体健康的治疗目标」。强调使用音樂(或音樂活动、音樂经验)作为媒介,來促进或维持人体的身心靈健康。音樂的治療功能,主要是透过音樂的「物理共振」和「心理效应」作用。因为人体内器官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震动频率,例如:心脏跳动、胃肠蠕动、脑波波动等,生病时器官的震动频率就会有所改变,音樂可以透过声波的振动,调整这些器官的震动频率,进而产生共振,而共振会促进人体分泌一种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达到治病效果。
击鼓疗法是一种拥有不需讲话就能感觉到与他人联系的活动方式,不论个性是否外向,也不需要音乐底子、更不需要懂得太多乐理,只要随着音乐节奏的关联性与便利性。因此,自古以来,击鼓本身就是种表达情绪,带有治疗性的节奏乐器,与音乐很少分开。透过不断敲击练习则有助于个人自律神经的统合协调。有时这种击鼓疗法也能起到改善免疫系统,并使情绪得到适当宣泄等。当老人能够将击鼓跟着音乐节奏中时,自己就能感觉获得疗效,即便是没使用乐器经验的素人,伴随音乐,也能很快掌握击鼓的要领,特别是一种受老人欢迎的使用乐器。近年来,一种能有效治疗老年忧郁等的音乐疗法开始普及。只要通过打击乐器与患者进行交流,皆可获取成效并改善患者病情。
三、「击鼓疗法」功能效益?
国外知名剑桥阿登布鲁克(Addenbrooke)医院曾有一项独立研究表明,音乐疗法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能量水平和情绪,除药物之外,也越来越被认为对那些患有忧郁症,脑部损伤和失智症的患者有益。同时,美国阿兹海默症基金会的首席执行长艾力克豪尔(EricHall)也称:击鼓疗法能够随音乐激起脑部损伤患者的积极反应;医学共振音乐专家谢汝光教授也曾指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自然谐和律」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击鼓的「低频共振特性」对于提升生命能量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在一份针对中风康复治疗计划中,出现一些现象:约有60%的中风病患因为大脑连接视觉、听觉和动作的区域受损而导致视觉意识异常。严重的病患会出现只食用餐盘右半边的食物,或是刮胡子只刮半边脸、对环境中的事物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但是如果让中风病患每天听数小时音乐后,口语记忆与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均较未接受音乐刺激的病患明显改善,而听音乐的患者忧郁的状况也比其他的病患轻。赫尔辛基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沙卡莫指出:「中风患者在听音乐后,口语记忆改善60%,聆听阅读的患者则提高18%。」已有愈来愈多的研究证实音乐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根据一项对高龄身心疾患者所做的研究发现,年纪在60-70岁之间,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基础信息处理能力的大脑,约有10%的人罹患有失智症。而击鼓疗法能够激发脑部损伤患者的积极反应。因为节奏乐器所需的思维处理很少,并能影响于大脑的运动神经中枢,患者一般都能对节奏提示做出反应。击鼓疗法让他们再次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这培养了某种沟通,节奏乐器可促进认知功能。集体性的击鼓活动也能打破阿兹海默症和自闭症患者的封闭思维方式。而目前在击鼓节奏的好处方面,国外研究已证实有以下益处:
●一般族群
1.刺激α波并提升免疫力:团体击鼓会增加癌症致死细胞,有助于身体抵抗癌症以及其他病*,包括艾滋病。还可以治疗压力,疲劳,焦虑,高血压,哮喘,慢性疼痛,关节炎,精神疾病,偏头痛,癌症,多发性硬化症,瘫痪,情绪障碍等各种各样的疾病。击鼓疗法是属于主动型的音乐疗法,当我们击鼓的时候,左右手并用,注意力追寻着节拍;肢体的运动、节奏的进行,能有效对左右半脑刺激,使其释放α波,提升人体的自愈能力,加强免疫能力。
2.可以解压并提升节奏感:根据目前的医学研究表明,压力几乎是所有疾病的诱因,也是心脏病、中风和免疫系统崩溃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的主要原因。击鼓能够使人高度放松,给压力一个出口,从而降低血压,减轻压力。最近一项研究还发现,团体击鼓模式有助于减少长期护理行业的压力和员工流动,帮助其他高压职业人员减压放松。
3.协助建立自信心:在心理学领域,击鼓可以帮助释放创伤后应激障碍所产生的情绪痛苦,释放被压抑的愤怒;帮助“有风险”的患者释放负面情绪,重新建立自信和团队意识;促进良性沟通,提高社交能力。
在音乐疗法中,鼓是一种受欢迎的乐器,因为即使是没有乐器经验的人也能很快掌握击鼓的要领。透过击打节奏也能鼓舞士气,激励高昂斗志。
4.节奏感强音色丰富: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元素。理解节奏是音乐培养的必修课。感受节奏,感受生命的活力。非洲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不仅节奏简单,而且可以发挥主要作用,还具有丰富的音色和跳跃节奏,高,中,低音强劲而明显,是世界上最响亮的鼓。
5.强化体能锻炼效果:加强四肢协调,增强手脑协调能力,激发思维创造力。在练习和表演中,在热汗中,不知不觉中,快乐地锻炼身体。
6.降低抑郁水平:有过严重创伤史的人,如身体虐待,性虐待,自然灾害,战斗或恐怖行为,鼓治疗可能特别管用。击鼓可以通过物理刺激,消除创伤者无法表达的情绪所形成的能量障碍,通过身体细胞产生共鸣,刺激负性细胞记忆的释放,强调自我表达,重建情绪健康,降低抑郁水平。
7.控制慢性疼痛:所谓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的疼痛,如:偏头痛、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
击鼓不仅可以分散疼痛和痛苦,还可以促进体内内啡肽和内源性阿片类激素的产生,这些物质具有类似于吗啡的止痛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疼痛,减轻慢性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老人族群
1.可预防失智症:击鼓疗法让他们再次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了某种沟通,节奏乐器可促进认知功能。击鼓疗法能够激起脑部损伤患者的积极反应,节奏乐器所需的思维处理很少,并能影响大脑的运动神经中枢,受试者一般都能对节奏提示作出反应。击鼓疗法是一种直觉性的沟通方式,被证实可促进认知功能。
2.预防老年其他病症:老年其他症是老年人的常见情感障碍性疾病,患者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应用药物疗法治疗该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击鼓时,老人左右手并用,注意力追寻着节拍,肢体的运动,节奏的进行,对于左右半脑刺激,使其释放α波,让中风患者重新获得运动控制,训练他们的步态提升人体的自愈能力。
3.学习简单容易上手:与其他乐器的不同,击鼓相对容易学习。生活当中随年龄增长老人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下降,而且环境状况经常限制着老人身体的活动(失能失智),因此老人难免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挫折感。
4.节奏感强补充听力下降: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元素,理解节奏是音乐培养的必修课。老人普遍听力不好,能感受节奏感的能力,即代表老人能感受生命的活力。?
5.合作关系促进交际乐趣:击鼓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同时由几个或几十个人演奏,还可以配合许多乐器一起完成,例如:使用铃铛、沙锤、爵士鼓、法国号类乐器等,过程中的一个眼神或一个点头都可以是促进友谊与关系的紧密融洽。?
6.促进体验文化:在学习击鼓的过程中,由于实际击鼓所带来的震撼,让一群老人可以共同合作参与完成体验,共同感受到文化内涵的传承,促使团体形成良好体验文化氛围。
7.改善短期记忆:增加老人社交互动;帮助增强他们的注意力。
四、「击鼓疗法」道具首选?
击鼓为何是首选的疗法道具?由于鼓本身是膜振动乐器,它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将动物的皮革先加以张力后蒙于鼓框上,然后用钉固定,经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发音。鼓身是鼓的共鸣体,用木制成,多呈圆筒形,有的鼓身中部装有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为提手,鼓环有两个或四个的,鼓环上并有圆形或六角形的鼓泡,用来保护鼓身,使其不受鼓环磨蚀。因此,能把鼓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道具,首选「非洲鼓舞」。它是一种源自非洲原始部落的欢樂狂野舞蹈,來自土地的脉动,來自生命的呼喊,展现具丰富生命力与原始创造力的独特美感。非洲人崇尚自然与淳朴的生命特质,在非洲鼓舞中爆发出神奇狂野的魔力。非洲民族将其文化与生活方式(求生方式),用音樂、舞蹈來展现,也代表了欢愉的心情,或是表达信仰的敬畏!在舞动的当下释放出全身的能量!伴奏一般都是打击樂、敲击鼓和木棒及吟唱。非洲舞兼顾文化及流行,非洲舞热情、轻快、富有弹性且充满活力及自由的摇摆肢体,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在强烈的非洲舞节奏和力道下,特别强调甩头手和腿部动作,配合鼓声,非洲舞跳起來狂野又奔放。而配合非州鼓舞的乐器—曼丁鼓樂,是一种合奏的文化,使用大量且多种類的樂器,大多數的樂器都有打击樂的特性,非常强调清楚的节奏,抑扬顿挫,在非洲当地也把击鼓活动视为一种宗教祈祷(治疗)。鼓在非洲极为重要,每一种鼓往往代表着一种神明,在不同的祭典中有其特殊的功能,鼓的合奏由鼓大师负责領导指挥。
所以从健康角度而言,击鼓还能有效的推迟脑部的退化!击鼓的同时,你还需要简单的记忆曲谱,记忆曲谱的过程则有利于锻炼记忆力,减慢大脑老化的速度。因为节奏乐器所需的思维处理很少,并能影响于大脑的运动神经中枢,患者一般都能对节奏提示做出反应。
目前许多老人现在都在学习着非洲鼓。而非洲鼓是西非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非洲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
五、「击鼓疗法」运用原理?
「击鼓療法」是属于主动型的音樂療法,非常容易上手,容易拥有成就感的樂器,可以自己消遣,也可与团队达成默契训练专注力。在运用时,不只是对自己手上声音的要求,也要打开耳朵聆听别人,用眼睛观看大环境的感受,借着这样的鼓樂交流,可以达成团体活动的效益整体向上,人际关系也更加流通。由于鼓声疗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声音疗法,通过节奏韵律来促进治愈与自我表达。从蒙古的萨满教巫医到到西非的密尼安卡巫医,节奏疗愈技术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于维护身体、心理,以及精神健康方面。这些年来击鼓运动更具科学性的融入医学领域,击鼓运动在临床上对于忧郁症患者产生缓解作用。击鼓音乐运动对于精神上的正向作用,获得大众的欢迎。
国外有研究表明,击鼓声能够让大脑的各个部位产生新的神经元连接,让彼此不同步的左右半脑同时工作。
当节奏能量传输到大脑的左右半球时,逻辑左脑和直觉右脑开始同时活动,两个大脑半球被同步启动,此时的大脑处于平衡状态,休眠的洞察力、直觉、理解力和情感清晰度被唤醒,从而提高了意识和心理清晰度。这种性质的意识称为被唤醒的心灵状态。透过「鼓点」确实能够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增强免疫系统、缓解心理及情感上的创伤。「鼓声」则可令人镇定有效缓解压力、疗愈的特性,尤其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自闭症儿童、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处于撤消阶段的戒瘾人群、创伤病患、监狱服刑人员,以及无家可归人群有及其明显的疗愈效果。鼓声同时还能够消除疲劳、焦虑、缓解高血压、哮喘、关节炎、心理疾病、偏头痛、癌症、多发性硬化、帕金森氏症、中风、瘫痪等多种身体疾病,所带来的不适。对于借着提升击鼓难度则可以调整鼓在空间转换的位置,由慢到快再到慢,另外位置的转换上需要不可预测性。当位置可预测,老人注意力因为熟悉方式,例如左-右轮流寻找,变化不大,此时注意力属于认知双重处理系统中(出现注意力松懈)。当老人从不熟悉到熟能生巧,在能力转为自动化而无须花费心力注意当前事务,可以让老人有更多的容量去掌控周遭事物。因此,变化与不预测性能让老人需要随时提高警觉与注意力,随时需要运用搜索能力。例如:原本击鼓出现的方向是:左-右-左-右-左-右-左-右,此时老人可能预测下一个应该轮到左,但是却出现在右时,对于没有集中注意当下时,会偶尔出现有惊讶、转头看看鼓怎么不在自己所预测的位置上。只要老人在下一次同样情况再发生时,就会使已学到经验的老人随时提高警觉,达到预期效果。
六、「击鼓疗法」与律动
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母亲的心跳和呼吸节奏。在这种节奏的共鸣下,我们的身体开始发育,成长。当我们出生后,接触了更多的节奏和旋律。风、雨、雷、电、江河冲击、瀑布流水、鸟类振翅、内外世界的大自然环境,整个结构就像一组交响乐一般的节奏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情绪和心理。自古以来,这种节奏转变成一种与大自然沟通的仪式,而使用击鼓更是古人的智能,同时藉由击鼓变成医疗的治疗手段。如果击鼓可以持续将这种律动以科学性来融入医学领域之中,例如:从神经学音乐治疗法(NeurologicMusicTherapy)的角度切入,将击鼓疗法作为辅助医学,当我们将目标只要设定在教导老人对音乐的反应,有意义的转化为认知、情感和感觉动作上时,就可以形成治疗性的基础,就如同之前所提到中风的康复效果;运用击鼓疗法可以把音乐和动作整合到康复治疗计划中,而其主要基本概念则依据以下两种方式:
(1)随着音乐律动:在音乐中,律动是种由节奏推动并令人躁动的感官刺激。在击鼓中,它由一段段重复的节奏组成。有些乐队的节奏部分(例如鼓、贝斯、吉他和键盘)通过重复、重迭、穿插的演奏来获得律动。律动它是流行音乐的核心,在各种流行根基风格中例如:摇滚、salsa、funk、fusion和soul等都围绕着“律动”进行感情的推进。
(2)透过音乐律动:律动被作为一种神经系统中发生的「感知-运动系统耦合现象」,这种现象是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级联效应。有些音乐活动中所产生的音乐行为反应了老人各层面问题,并提供适合的目标活动。
这些都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及兼具美国音乐治疗师资格的纳德(Thaut)博士与其团队所建立的科学研究成果。内容也再度强调最简单的音乐治疗所用的乐器就是鼓或是敲击的乐器。虽然肢体锻炼本身就有精神层面的纾压效应,而个人也确实观察到从击鼓节奏训练中,有部分老人在肢体活动里对于音乐节拍的反应是有明显效果,然而有些老人因为某种个人心智或生理上的不足而无法完全跟上进度,但可以在他们求知求上进对着一门活动的热爱而产生的心理积极作用是令人震撼与感动的。
七、结语
由于「击鼓疗法」过程中,参与者不用说话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这使得适用的对象与族群非常广泛。你可以自由地用鼓声交流、对话,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击鼓模式,重新进行创作。再度以事实证明打击乐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式。
总而言之,「击鼓疗法」创造了一个空间,你可以自由探索,修复和治疗。它也可以是治愈心灵,释放压力,增强身体,人际交流等,只要善用节奏,激发它的潜在功能,即可向它借到无穷的力量。
※本文章部分参考专业书籍与网络信息。
杨德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