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区分自身和非自身物质引起自身免疫病。虽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是病原体或药物等有可能引起正常免疫功能的变化。自身免疫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疾病症状特征,限制自身免疫病的进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激素、维生素、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和一些抗体类药物。本文粗略将抗体药物的靶点分为TNF类、白细胞介素类、整合素类、B细胞耗竭和抑制类靶点、B细胞和T细胞耗竭类靶点等几大类。
已获批的自身免疫病单克隆抗体
1.TNF-α
年,GaleAGranger报告了淋巴细胞的*性因子lymphotoxin(LT),年,LloydJ.Old报告了另一个细胞*性因子,并命名为TNF(tumornecrosisfactor)。年,TNF和LT的基因被克隆,并证明两者实际上是相似的,分别被命名为TNF-α和TNF-β。TNF是个氨基酸组成的膜蛋白,组成稳定的三聚体,酶解作用下形成可溶性TNF。TNF-α在溶液中形成同源三聚体,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产生,通过下游的TNFR1和TNFR2信号通路,在炎症免疫反应的早期起重要作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重要的靶点。
TNFα的抗体药物主要包括靶向TNF-α的单抗infliximab(Remicade,获批),adalimumab(Humira,年获批),certolizumabpegol(Cimzia,获批)和TNF受体融合蛋白etanercept(Enbrel,年获批)。这些药物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其中adalimumab至今仍是全球销量最大的药物。
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细胞因子,因为最先在白细胞中被发现而得名,在免疫细胞分化和激活中起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抗中常见的IL类靶点包括IL-1、IL-2、IL-6、IL-7、IL-17A、IL-12和IL-23。针对各种IL的主要药物如图所示。
2.1IL-1
年,Gery发现了Interleukin1基因,年,发现Interleukin1含有IL-1α和IL-1β两个蛋白,两者均是促炎症分子,调节感染和验证中的外周免疫反应。它们增加黏附分子的表达和活性,促进免疫活性细胞达到感染部位。IL-1β的促炎作用更为显着,
Canakinumab(Ilaris)是诺华开发的一种人源化抗体药物,靶向IL-1β,年,Canakinumab被FDA批准用于治疗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APS),年获批用于治疗TNF-α相关周期综合征(TRAPS)、高免疫性球蛋白综合征(HIDS)/甲羟戊酸激酶缺乏(MKD)、家族性地中海热等罕见疾病(FMF),并于年获批用于治疗成人Still病(AOSD)。目前,有多项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
2.2IL-2
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T细胞产生,对于T细胞从初始T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有重要作用。IL-2的受体IL-2R包含3条链,其中α链(CD25)没有信号传导的作用,β链(CD)是IL-2和IL-15共同使用,γ链(CD)是多种其他IL(IL-2,IL-4,IL-7,IL-15,和IL-21)的共同受体。β链和γ链密切相关。γ链表达较为稳定,但是静息状态的T细胞β链的表达水平很低,用于维持IL-15信号通路。α链则只在一部分静息状态的Treg细胞中高水平稳定表达。高浓度的IL-2可以和β链、γ链形成IL-2R复合物(Kd=1nM),但是CD25可以将结合活性增强10-倍(Kd=10pM;[Rickertetal.])。CD25本身与IL2的结合较弱(Kd=10nM),其主要功能是协助形成稳定的IL-2R复合物,从而可以利用低剂量的IL-2。
IL-2对细胞命运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旦形成稳定的IL-2R复合物,则大部分的γ链被IL-2结合,使得效应T细胞对IL-7等其他结合γ链的细胞因子不敏感。当IL-2几乎耗尽时,这些效应T细胞最终将死亡,称为activation-inducedcelldeath(AICD),而那些IL-2R复合物形成较少,IL-7R复合物形成较多的T细胞不会死亡,变成记忆T细胞。
Daclizumab结合到CD25,也就是IL-2受体的α亚基上,阻止形成稳定的IL-2R复合物,因此可以防止T细胞的成熟,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2.3IL-6
IL-6一共有个氨基酸,其中有28个氨基酸是信号肽区域,IL-6被糖基化修饰。IL-6通过下游受体信号通路发挥作用,IL-6结合到可溶的和跨膜的IL-6R及复合物上,引起gp的同源二聚化,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活化的IL-6受体复合物是一个六聚体,包括IL-6、IL-6R和gp。
IL-6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中起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药物靶点。托珠单抗是靶向IL-6的人源化抗体,它抑制IL-6结合到两个受体上,从而阻断下游的信号通路,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药物。
IL-6在伤口和一些紧急情况下大量分泌,因此托珠单抗也被FDA批准用于处理细胞因子风暴,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IL-17和IL-17A
IL-17起初在小鼠中发现,并被命名为CTLA-8,IL-17最先在一类CD4+T细胞中产生,其产生依赖于IL-23,因此将这类T细胞称为Th17细胞,董晨教授是Th17细胞的发现者之一。
IL-17家族有6个成员(IL-17A到IL-17F),它们有个氨基酸组成。IL-17A和IL17-F是主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可能形成同源二聚体,也可能形成异源二聚体,IL-17的受体含有保守的结构基序,含有细胞外的纤连蛋白III样结构域和SEFIR结构域,IL-17RA在几乎所有细胞类型中均有表达,IL-17RC则只在部分细胞中表达。IL-17激活下游的(NF-)κB信号通路,IL-17A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依赖于TRAF6。
IL-17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促炎作用,IL-17促进RA病人滑膜细胞产生IL-6,该功能受IL-1和TNF等其他促炎细胞因子增强。此外,在慢性炎症中,IL-17通过MMP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产生基质,引发关节炎和组织修复缺陷。IL-17还增加成骨细胞中的RANKL表达,促进RANK通路,因此,靶向IL-17可能对骨骼免疫起作用。在肠道中,IL-17激活成纤维细胞的MMP通路,促进其产生IL-6和IL-8。中枢神经系统中,IL-17打破血脑屏障,促进CD4+T细胞的局部迁移,引起神经炎症。这些证据都支持将IL-17作为自身免疫病治疗的靶点。
目前已上市的IL-17信号通路抗体药物包括IL-17A抗体secukinumab(人源化IgG1κ),ixekizumab(人源化IgG4)和IL-17受体抗体brodalumab(人源化IgG2,结合到IL-17A,IL-17F,IL-17A/F异源二聚体的受体上)。
2.5IL-12和IL-23
IL-12和IL-23同属于IL-12家族。IL-12包含p35和p40两条链,两条链之间共价连接。IL-23由p19和p40两条链组成。IL-12受体包括IL-12Rβ11和IL-12Rβ2,IL-23受体包括IL-12Rβ11和IL-23R。Ustekinumab单抗结合到IL-12和IL-23的p40上,阻止两个抗原与其受体的结合。但是,在作用机制上,IL-12和IL-23并不相同。IL-12引起TH1细胞发育,产生IFN-γ。IL-23则参与TH17细胞的分化。
IL-12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也有一部分由B细胞和DC细胞产生,IL-12受体主要位于T细胞和NK细胞表面,促进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促进T细胞和NK细胞分泌产生IFN-γ和TNF-α,产生细胞*性。同时,IL-12还可以促进其受体IL-12Rβ11和IL-12Rβ2的表达。
IL-23是引起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细胞因子,其作用在TGF-β和IL-16的环境下增强。活化的TH17产生IL-17A,IL-17F,IL-6,IL-22,TNF-α和GM-CSF。表达IL-23R的炎症巨噬细胞受IL-23活化,产生IL-1,TNF-α和IL-23。因此,IL-23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银屑病人皮肤、IBD病人的肠壁和RA病人的滑液膜均由IL-23,在这些疾病中,IL-23均是重要的药物靶点。在在RA中,IL-23促进TH17细胞释放IL-17,因而加速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破骨细胞生成。IL-23还独立于IL-17,通过Th17细胞上调RANKL的表达,进一步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因而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靶点。同时,IL-23还是多发性硬化症、SLE和银屑病的重要靶点。单独针对IL-23的p19链的抗体还在开发中。
3.整合素(Integrin)
整合素是跨膜的细胞黏附蛋白,帮助细胞间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整合素介导的信号影响大量下游蛋白,控制细胞运动、生存、增殖和分化。Integrin-α4在炎症中的白细胞募集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肠道中。它还在白细胞活化和存活中起作用。Natalaizumab靶向integrin-α4,用于管理多发性硬化症和难治性克罗恩病。Vedolizumab是一个抗integrin-α4β7单克隆抗体,用于管理严重的克罗恩病。
4.B细胞耗竭和抑制
B细胞不仅产生自身抗体,还是抗原呈递细胞,它们能激活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包括IL-1,IL-4,IL-6,IL-8,IL-10,IL-12和TNF-α。B细胞耗竭可以改善很多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表现。以B细胞耗竭为主要机制的靶点包括CD20和BlyS/APRIL系统。
4.1CD-20
CD20是B细胞表面表达的一个跨膜蛋白,在前体B细胞阶段和骨髓中的成熟B细胞中均有表达,但是在造血干细胞、祖B细胞或正常浆细胞中均不表达。因此,靶向CD20可以区分前体B细胞、祖B细胞和浆细胞,清除自体免疫记忆B细胞,重构过渡期的B细胞群。
靶向CD20的已上市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Ocrelizumab和obinituzumab,其中以利妥昔单抗最为著名。利妥昔单抗靶向CD20,是鼠/人嵌合体的单抗,其Fab结构与结合到CD20上,Fc结构与募集免疫效应细胞,致使B细胞死亡。利妥昔单抗结合的B细胞受CDC、ADCC、直接诱导凋亡能力和ADP等4个机制影响而被杀死。该药物首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因为它能快速引起B淋巴细胞耗竭,又被批准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4.2BlyS/APRIL系统
BlyS/APRIL系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靶点。BlyS(Blymphocytestimulator),又称为BAFF(Blymphocyteactivatingfactor),BlyS和APRIL(aproliferation-inducingligand)是TNF配体超家族的两个相关的成员蛋白,能够促进B细胞生存、活化和成熟,在自身免疫病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SLE中。
BlyS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达,既可以结合在细胞膜上,也可以在蛋白酶切割后进入细胞质成为可溶蛋白。可溶形式的BAFF对B细胞的发育是必须的。APRIL蛋白只以可溶形式存在。BlyS结合到BAFF-R、TACI、BCMA3个受体上。APRIL与BlyS形成异源三聚体,促进细胞活化。B细胞的成熟主要依赖BlyS,而APRIL主要与抗原呈递B细胞结合,结合到BCMA,促进长期的浆细胞生存。BlyS还能够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BlyS/APRIL系统在SLE中的作用已经得到验证,Belimumab是GSK开发的单克隆人源IgG1抗体,结合到BlyS,防止BlyS结合到B细胞上,该药物还在开发用于狼疮性肾病。有公司正在开发靶向BlyS/APRIL的融合蛋白,并将其拓展到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5.B细胞和T细胞耗竭
B和T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CD52是细胞表面一个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通过与一小段糖基磷脂酰肌醇(GPI)的共价结合而锚定在细胞膜上。在绝大多数淋巴细胞和许多其他造血细胞表面均有表达,但是在干细胞中不表达,因而靶向CD52可以避免对干细胞产生损伤。
阿伦单抗结合一部分CD52多肽和一部分的GPI,引起表达CD52的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耗竭。该药物起先用于治疗B细胞慢淋白血病,后来在临床研究中被证明优于IFN-β,于年被FDA批准用于降低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复发率。
5.小结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复杂,TNF-α抗体曾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划时代的产品,但是随着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深入了解,靶向其他生物标志物的抗体也陆续被开发出来。需要强调,大部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因为由T细胞、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组成的免疫网络异常引起,新的药物靶点和新的抗体设计都会应用在自免药物开发中。
福利:JPM三天收集40份PPT电子版小编为大家收集了JPMorgan大会上各公司的演讲PPT40份,以获取大会上的热点新闻和未来风向。扫码登记信息,即可领取下载地址!
扫码领取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