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这给了我们很多的时间,来预防肿瘤的发生,来早期发现肿瘤,将肿瘤扼杀在摇篮里。
大部分的恶性肿瘤,如果能做到早诊早治,可以获得治愈机会。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相比于年版本,版《推荐》新增了恶性黑色素瘤、膀胱癌、卵巢癌、骨肿瘤、软组织肉瘤、白血病6个瘤种,覆盖了20种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信息,其中大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甲状腺癌、食管癌6种肿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内容更新。
01大肠癌高危对象1、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5、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7、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筛查建议1、符合1~5的“一般人群”筛查:
(1)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年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
(2)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3)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2、符合“有大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筛查:
(1)1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40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检查,每5年1次肠镜检查;
(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1位,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检测,每十年一次肠镜检查。
3、符合7的“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筛查:对FAP和HNPCC患者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
(1)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20岁以后,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2)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按照一般人群进行筛查。
4、关于筛查方法推荐:
(1)FOBT检测+问卷调查是筛查主要手段,证据充分;
(2)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价格较为昂贵;
(3)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
预防建议1、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3、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4、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性和炎性刺激。
02乳腺癌高危对象1、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obularcarcinomainsitu,LCIS)的患者。
2、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3、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1)家族(包含一级、二级亲属。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2)家族中有乳腺癌者,发病年龄在45岁前;
(3)家族中有2人患乳腺癌患者(1人双侧或2个单侧),发病年龄在45~50岁;
(4)家族中2人或2人以上患乳腺癌、或卵巢癌、或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5)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
(6)曾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或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者。
筛查建议1、一般妇女
(1)40岁之前不推荐筛查;
(2)40岁开始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
(3)对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4)70岁以上,体健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者均建议维持筛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2、乳腺癌高危人群
(1)推荐40岁或更早开展乳腺癌筛查;
(2)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3)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
(4)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
(5)必要时每年1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MRI检查。
预防建议1、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
2、适时生育,母乳喂养;
3、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03宫颈癌高危对象1、有多个性伴侣者;
2、性生活过早者;
3、人乳头瘤病*(HPV)感染者;
4、免疫功能低下者;
5、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筛查建议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
1、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2、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3、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4、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5、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预防建议1、接种HPV疫苗;
2、不吸烟或戒烟;
3、安全与健康性行为;
4、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5、增强体质。
04肺癌高危对象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年包(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
2、被动吸烟;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筛查建议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64排或以上多排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LDCT复查;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肺癌人群筛查的方法。
预防建议1、建议戒烟;
2、有职业暴露危险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
3、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
4、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
5、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05肝癌高危对象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以下任一人群:
1、慢性乙型肝炎病*(HBV)感染或慢性丙型肝炎病*(HCV)感染者;
2、有肝癌家族史者;
3、血吸虫、酒精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4、药物性肝损患者;
5、遗传性代谢病患者,包括: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贮积病、迟发性皮肤卟啉症、酪氨酸血症等;
6、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7、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
筛查建议1、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2、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1次。
预防建议1、接种乙肝疫苗;
2、慢性肝炎患者应尽早接受抗病*治疗以控制肝炎病*的复制;
3、戒酒或减少饮酒;
4、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5、避免发霉食物的摄入。
06胃癌高危对象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1、60岁以上;
2、中度及重度萎缩性胃炎;
3、慢性胃溃疡;
4、胃息肉;
5、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6、良性疾病术后残胃;
7、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个月);
8、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9、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10、恶性贫血;
11、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家族史。
筛查建议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预防建议1、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暴饮暴食;
2、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3、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
4、戒烟;
5、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6、放松心情,合理减压。
07前列腺癌高危对象具有以下前列腺癌高危因素的男性,需提高警惕,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对异常结果进行合理随访。
1、年龄50岁的男性;
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3、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筛查建议1、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
2、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3、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
4、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
预防建议1、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3、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
4、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动;
5、建议适度体育运动。
08甲状腺癌高危对象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
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
2、由于其他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
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
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
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
8、RET基因突变。
筛查建议1、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2、一般人群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甲状腺癌高危人群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1次。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1次颈部超声检查。
预防建议1、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2、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
3、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来源:上海市抗癌协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在神經科學和性別研究中,是否有男性大腦和女性大腦的問題都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話題。雖然一些研究人員使用神經成像和其它工具來識別男性和女性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差異,但另一些人認為,尋找這種差異本身只不過是試圖強化人們對男性和女性角色和地位的認知。這一討論背後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男女之間某些疾病的流行程度存在差異。女性被診斷患有多發性硬化症或焦慮症的人數多於男性,更多的男性則患有多動症。如果男性和女性的大腦沒有什麼不同,如何解釋這種性別二態性?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個特殊的例子。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種病在男孩中更為普遍。20世紀40年代,當利奧·坎納第一次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描述這種情況時,他的前11名患者中有8名是男孩。同樣,漢斯·阿斯伯格在維也納描述的前四名患者都是男孩。這種流行在男性中持續存在,並得到了更多最近的研究的證實。現在精神病學家的共識是4比1。尚不清楚的是,這究竟是一種真正的差異,還是一種確定偏差的結果,因為這種情況在女孩中不太容易被認識到。也許精神科醫生沒有預見到女孩會有自閉症,所以他們不會去尋找。當然,女孩的症狀與男孩不同。當男孩表現出較少的社交行為和更多的攻擊性時,女孩表現出更多的抑鬱、焦慮和情緒化行為。當然,這種差異本身就說明了性別之間的大腦差異,但如果對不同的患者群體需要有不同的診斷標準,那麼對這種複雜的病症做出正確的診斷就會變得更加棘手。
由於缺乏令人信服的生物學解釋,自閉症女孩被忽視的觀點更加可信。除了男孩有更多的睾丸激素這一觀點之外,為什麼男孩更容易受到導致自閉症的大腦變化的影響呢?最近的一項研究直接解決了這個問題,並給出了一個有趣的答案。
自閉症譜系障礙最重要的風險因素是遺傳因素,但環境因素也很重要。一直引起自閉症研究人員注意的一個因素是“母體免疫啟動”。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患上了嚴重的病*性疾病,她的孩子隨後被診斷為自閉症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增加的程度取決於病*的*性,但對於流感等普通病*,可能是三倍左右。如果媽媽得了嚴重的流感,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的風險會從1-2%增加到3-6%。
有趣的是,增加的風險並不是病*本身作用於發育中的胎兒的結果。相反,是病*在母親體內引起的炎症反應造成了損害。我們都經歷過足夠多的感冒和流感,可以識別出這種炎症反應:體溫升高、頭痛、全身不適、疲勞。這是由於機體的促炎因數(稱為細胞因數)在感染後被免疫系統釋放到血液中而引起的。重要的是,在懷孕期間,這些因素中的一些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從而干擾大腦發育,將其推向自閉症的結局。
男性和女性的大腦有什麼不同?這項研究表明,區別在於分子生物學家所稱的綜合應激反應。人體內的所有細胞都有應對壓力的機制。記住,生物世界中的所有細胞最終都來自于自由生活的單細胞有機體。這些單細胞生物必須進化出保護機制,他們沒有免疫系統來保護自己。即使是現在,在像我們這樣複雜的多細胞生物中,單個細胞仍然保留了這些細胞自主的功能,並單獨對威脅刺激作出反應,如溫度,氧氣不足,營養缺乏。男性細胞的後果是基因表達和蛋白質合成失調,進而導致對我們稱之為自閉症的行為的敏感性增加。
為什麼男性的大腦會進化成這樣?你可能會想,既然進化已經成功構建了一個沒有這種明顯有害傾向的大腦(即女性的大腦),那麼在構建男性大腦時也會使用同樣的策略。如果女性進化出了一種適應機制,為什麼男性沒有呢?保留這種看似不利的特徵對男性有什麼好處嗎?
我們已經注意到,如果母親患有嚴重的病*性疾病,大約有5%的孩子會被診斷為自閉症。這顯然意味著95%的母親的孩子神經正常。不加區別地治療所有懷孕期間患有病*性疾病的母親肯定是不道德的,即使它被證明是安全的,但這絕不是肯定的。因此,除非能發現一種生物標記物來識別5%的懷孕風險,否則這不大可能成為一個實際的命題。即便如此,這種生物標誌物的鑒定可能會緊跟在這項研究之後。
好的科學總是會提出比它能回答的更多的問題,這項工作也不例外。母親的免疫啟動是自閉症的一個相對次要的危險因素,遺傳因素更為重要。它們是否也能通過同樣的機制發揮作用呢?有明顯的重疊:一些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影響蛋白質合成和細胞運輸,表面上類似於這裡確定的綜合應激反應的影響。另外,男性和女性細胞之間的差異是如何產生的?人類的男性和女性胎兒在大約5周的妊娠期開始不同,此時男性和女性的生殖腺開始採取不同的路徑。據推測,“抗壓力能力”機制在這種差異下游的女性中出現,但如何出現的呢?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声明: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