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方证相应与我的ldquo方病人
TUhjnbcbe - 2021/5/8 17:08:00

这是我的临床思维模式,不是最好的思路,但是是最适合我用经方的。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推广经方?一句话,经方好!经方好在哪里?好处很多,经方疗效好,经方花小钱治大病,经方标准规范便于人才培养,经方便于成药化,经方有潜在的巨大市场开发价值…...但在我这个多年从事中医临床以及教育的教师看来,经方好,好就好在经方有方证。方证,才是经方的动人之处。

一棵草,有证是药物,无证是植物。几味药,有证是方,无证是一堆药。所以,按我们经方的人来说,方必有证,有证才能成方。有方证,才疗效好;有方证,经方才能成为中医临床的标准方、规范方。

清代经方理论家柯韵伯曾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见此证便与此方”即是方证,是张仲景灵活思维方式的基础。

现代经方家胡希恕是这样强调方证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

另一位现代经方家刘渡舟晚年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方证相对论》,其中有句话振聋发聩:“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这里把方证的重要性说得非常清楚了。

方证,就是用方的证据,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许多原文就是经典的临床证据。如桂枝汤证的“自汗出“、泻心汤证的“吐血衄血”、炙甘草汤证的“心动悸、脉结代”、栀子豉汤证的“烦热胸中窒”“心中懊侬”等,都是经方应用的临床证据。

有是证,用是方。方是钥匙,证是锁眼,一张方一个证。方是矢,证是的,有的才能放矢。《伤寒论》“桂枝不中与之”“柴胡汤不中与之”的提法,就是说方证要对应。“中”,就是“正对上”的意思。方证相应才能起效快。

有句苏南民谚说得好:“方对证,喝口汤;不对证,用船装。”方证相应,是经方医学的灵*,也是经方医生永远追寻的境界。

有一些中医朋友认为方证相应是对症状用药,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这是对经方方证相应的误解。举例来说,《伤寒论》说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这是个症状吗?你问病人,你有往来寒热吗?病人肯定是一头雾水。往来寒热,是一类疾病的代词,或者说是一个综合征,包含很多含义,比如:发热持续是往来寒热,疾病反复发作是往来寒热,甚至我们常见的过敏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往来寒热。

有的经方方证,强调的是一种疾病,比如半夏泻心汤主治的“心下痞”,就是一种以上腹部不适感为代表的疾病,许多胃炎胃溃疡等导致的上消化道的充血炎症,可以见到“心下痞”。

有的经方方证,是某种疾病的某个类型,如小建中汤、炙甘草汤、酸枣仁汤、大*?虫丸、薯蓣丸都是治疗虚劳病的方。但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见腹中痛者,炙甘草汤治疗虚劳见“咳唾脓血”以及“心动悸,脉结代”者,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见“虚烦不得眠”者,大*?虫丸治疗虚劳见“干血”者。

还有不少经方方证是针对体质状态用药的,例如,桂枝汤主治“自汗出”“脉浮弱”者,这种状态都是经过饥饿、惊恐、寒冷、极度疲劳以及失血、过汗、腹泻等强烈刺激后机体出现的种失衡状态,临床表现在发汗异常、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方面,“营卫不和”。麻*附子细辛汤主治“脉微细、但欲寐”者,也是一种极度的疲劳状态,其临床表现在精神萎靡、身体反应迟钝、脉象沉微上。*连阿胶汤治疗什么病?条文没有具体说。但“心中烦,不得卧”却勾勒出一个伴有睡眠障碍的严重焦虑或抑郁状态的人。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类似的原文很多。这告诉我们,经方不仅仅治病,还要调人;不仅仅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证相应与我的ldquo方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