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是个体最常见的主观感觉之一,在健康人群和患者群体中均可出现。对于这一“主诉强烈但无明显阳性体征”的主诉,主诊医师常“无从下手”。那么,“疲劳”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迹可寻的吗?对于神经科疾病而言,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本文将带你穿越“疲劳”的迷雾,探索其背后的始作俑者。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什么是“疲劳”?“疲劳”是一种常见非特异性症状,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根据不同研究有不同定义(表1)。年Markowitz等在JAMA上具体描述了疲劳的概念——“itfeelslikemybodyisjustwornout”,概括为行动启动困难或无法启动(主观的无力感);活动耐力下降(容易疲劳);或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和情绪稳定性下降(精神疲劳)。根据病程持续时间的长短,将疲劳分为急性(≤1月)、亚急性(1~6月)、慢性(≥6月)。
表1疲劳在不同方面的定义
此外,我们需了解另一个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概念,CFS也称肌痛性脑脊髓炎(ME),病因不明,目前多采用年医学研究所(IOM)的诊断标准(表2)。当患者不符合CFS诊断标准时,可能为“慢性疲劳状态”。
表2年IOMME/CFS诊断标准
什么可以引起“疲劳”?疲劳的病因众多,可根据病程时间分类。急性疲劳常与急性病如流感、腹泻等,其他如近期生活压力。亚急性和慢性疲劳常于潜在的慢性器质性疾病、心理问题、药物使用等相关(表3)。在神经科疾病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MS)、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帕金森氏病(PD)、创伤性脑病(TBI)、卒中等,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MG)、横纹肌溶解症等均可引起疲劳,其中疲劳是MS患者最常见的致残症状,对个体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表3亚急性和慢性疲劳的病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HIV:人类免疫缺陷病*;PPD:纯化的蛋白质衍生物;PHQ-2:患者健康问卷-2;GAD-7:广泛性焦虑症-7;SSS-8:躯体症状量表-8。
*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肌松剂、第一代抗组胺药、β-受体阻滞剂、阿片类药物。
?酒精、大麻、阿片类药物、可卡因/其他兴奋剂。
不同个体疲劳的患病率不同,在正常人群中,疲劳患病率也可高达5-45%,可能受年龄和性别影响。一般而言,疲劳感和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可能与肌肉减少而导致力量下降有关。有分研究表明,女性相比男性更易产生疲劳。不同个体疲劳患病率见表4。
表4不同个体疲劳的患病率
ALS,肌萎缩侧索硬化;MG,重症肌无力;MS,多发性硬化;PD,帕金森氏病;PPS,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TBI,创伤性脑病。
疲劳的评估和管理对于疲劳的个体首先需进行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初步评估,明确有无相关原发病,再进一步对原发病行诊断性评估和管理。
1.初步评估:
在询问病史方面,明确发病与生活事件关系、病程稳定性、持续时间、加重与缓解因素、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可使用各类疲劳量表帮助评估。此外,需获得患者完整的用药清单和目前药物使用情况(兴奋剂、*品等)。询问癌症及其他遗传病史等。根据不同病因行不同系统的针对性体格检查。
2.诊断:
通过初步评估发现问题的患者应对其行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如怀疑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因进一步行腰穿送检OB、查头颅MRI等。当初步评估未发现问题时,应对患者进行随访,1-3月内重新评估,若仍无局部症状体征时再复查实验室检查。若6月后仍未发现明确的原发病,且排除其他情况,可考虑诊断特发性慢性疲劳状态或CFS。
3.管理:
对于疲劳患者首先需建立生活和社会支持关系,对于明确合并原发病的患者应至专科进一步治疗,对于病因不明或治疗后仍有疲劳感的患者可行抑郁评估、行为认知疗法及运动疗法。目前关于MS与疲劳的研究表明,前庭康复训练、能量节省训练、正念训练和有氧训练有改善作用;药物治疗方面,金刚烷胺、乙酰水盐酸、人参等对于改善疲劳有效。而哌甲酯对于改善PD患者疲劳有效。莫达非尼对于改善PD和MS患者困倦感有效。
4.预后:
特发性慢性疲劳状态和CFS常无法完全恢复,前者治疗后症状减轻和功能改善率更高,但自杀率也更高。
总结疲劳是影响个体生活与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病因机制繁多,但通过一步步评估也可抽丝剥茧,疲劳的治疗管理主要根据原发病因,行为认知疗法及运动治疗也有广泛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FinstererJ,MahjoubSZ.Fatigueinhealthyanddiseasedindividuals[J].AmericanJournalofHospiceandPalliativeMedicine?,,31(5):-.
[2]FosnochtKM,EndeJ.Approachtotheadultpatientwithfatigue[J].UpToDate,Basow,DS(Ed),UpTo-Date,Waltham,MA,.
[3]LarunL,BrurbergKG,Odgaard‐JensenJ,etal.Exercisetherapyforchronicfatiguesyndrome[J].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2).
[4]ChouKL,GilmanS,BohnenNI.AssociationbetweenautonomicdysfunctionandfatigueinParkinsondisease[J].Journaloftheneurologicalsciences,,:-.
[5]Mordillo-MateosL,Soto-LeonV,Torres-ParejaM,etal.Fatigueinmultiplesclerosis:generalandperceivedfatiguedoesnotdependoncorticospinaltractdysfunction[J].FrontiersinNeurology,,10.
[6]FiestKM,FiskJD,PattenSB,etal.Fatigue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