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牛蛙与青蛙之争一文,一时震动大江南北,牵动亿万家庭的心。
毕竟在中国传统中,天下大事,莫过读书,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是,一位中医专家却从中看出了不同端倪,并对文中一家、以及与此类似的家庭之医学常识欠缺,深表忧心。
那就是——
多发性抽动症,是病。
是有机会可以治愈的病,千万不要延误孩子。
这位医学专家就是李少蕙女士。
李少蕙是香港籍中医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注册执业,是海派儿科推拿始创人金义成教授的再传弟子,她融汇海派推拿特色手法与西方婴儿抚触按摩,首创Acu-Touch爱可揉?儿童推拿,以英文出版《虎妈的温揉》一书,以天然疗法有效防治小儿过敏、消化及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脑发育不良、多发性抽动症等疑难杂症。
以下是李少蕙医生的专业建议:
多发性抽动症,在医学上叫TouretteSyndrome,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常表现为眨眼、皱眉、抽鼻、咧嘴、扭颈、耸肩、摇头、四肢抽动,并伴有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甚至口出秽语。
这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起病多在2~12岁之间,而且,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
假如你想认识这个病多一些,你可以去翻看一部年上映的励志电影。
这个电影是《叫我第一名》,英文名是FrontOfTheClass,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主人公布莱德,也和“牛蛙之殇”的上海小孩一样,在6岁时被诊断患上多发性抽动症。
由于布莱德经常不能自控发出怪声和抽搐,一生遇上不少被歧视、嘲笑、冷漠对待等无情打击,学业与事业路上坑坑洼洼真个不少,催泪指数不亚于另一部电影《忠犬八公》。
可喜的是,布莱德因为有妈妈和女友的爱和接受,在他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作家和教师。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虽然很励志,布莱德后来成名了,故事拍成电影了——但他的多发性抽动症,却始终没有被治愈。
现代医学认为,这个病的病理为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病因暂时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有关。
治疗方面,西医治疗这个病主要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硫必利,有效率在50%~87%,但副作用为锥体外系或帕金森反应,且有耐药性、远期疗效不理想等缺点,故不易被患儿及家长长期接受[註1]。
所以西医多数会建议不治疗,或者采用心理疏导,希望孩子长大后会情况有所改善——即使有研究显示约90%的患者到成年后依然有抽动症状[註2]。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这个病呢?
中医认为,小儿抽动综合征可归属于“慢惊风”范畴,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不足则聚湿生痰,肝有余则木亢风动,风痰相引,而见眨眼、摇颈、耸肩、喉中痰鸣等症状。
治疗方案,则为健脾疏肝以固其本,化痰熄风以治其标。
妈妈们可能会问,不是说所有孩子生下来都会或多或少有脾不足、肝有余吗?那为什么偏偏只有我家孩子出现这个毛病呢?
说到底,这个病真的是会欺负某些孩子的。
那就是中医说的先天禀赋不足、曾有产伤、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的孩子。
但据我综合国内外的文献及临床观察,很多患这毛病的孩子都有情绪特别压抑的表现,面对压力及紧张的时候,发作频率及强度会增加,完全放松和睡着后不会出现症状,所以,诱因主要就是——
压力。
具体到“牛蛙之殇”文中的孩子,这位小朋友在打完鸡血,上完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培训班后,诉说肚子痛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面试失败后看见家长一脸失望神色更是令人惶恐,然后要和妈妈离开上海远赴他乡,孩子压力山大,可想而知。
更麻烦的是,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我防卫机制。
那就是他潜意识认为,将来重新适应一个陌生环境,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担心,去到别的地方会不会被人笑他“动来动去”!
这就很严重了。
我认为如果不处理,孩子的病情可能会恶化,甚至症状会迁延至成年以后,影响他将来的社交及工作表现。
作为一个医生,我认为孩子现在需要的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结合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中医以小儿推拿结合针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疗效令人惊喜,医院针灸科跟师夏淑文主任时,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病例,一般临床观察治疗3个月后效果都令人满意[註3]。
你如果去中国知网查一下,网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