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医药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中医药海外中心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中国在35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了43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7所中医孔子学院。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自上而下的积极推动。我们国家的最高元首就曾在多场国际活动中宣传介绍中医药,为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加油鼓劲儿。
感人故事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于4月25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作为中医药领域唯一社会团体代表,参与本次分论坛的故事分享环节。
世界针联主席刘保延、副主席胡曼(伊朗)受邀参会
世界针联主席刘保延、副主席胡曼(伊朗)共同向与会代表分享中医药针灸在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健康和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感人故事。
刘保延主席介绍,中医针灸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涌现出大批热爱和学习针灸的外国朋友,他们学习、教授和传播针灸,让中医药针灸成为了世界的针灸。
胡曼副主席讲到,大约5年前,他治疗过一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画家。当时她手脚无法动弹,仅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拿起勺子吃饭。经过几个月的针灸治疗,她不仅康复了,还能重新拿起画笔作画。从此,她成为了针灸的铁杆粉丝,用针灸创作并开办画展。
两位专家还分享了美国新墨西哥州史灵芝医生用针灸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感人故事。通过针灸治疗,此前有言语障碍的8岁自闭症儿童开口向妈妈说出了“我爱你”。视频中,患儿母亲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朋友和家人们都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孩子!
几个感人故事的讲述,让与会嘉宾认识了中医药针灸的神奇疗效,也感受到世界人民对中医针灸的喜爱。胡曼副主席说,中医针灸不仅是给他本人的礼物,也是献给“一带一路”沿线和世界人民的礼物。正所谓“金针一根通经络,带路两条连人心”,世界针联将与全球中医针灸同仁一道,通过“一带一路”继续传播和发扬中医针灸,让古老的中医药针灸造福全球人类健康。
“一带一路”各国媒体代表秒变中医粉
4月24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媒体代表来到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体验中医药疗法,参观中医药展览,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
那天阴雨连绵,一个小时的路程被延长到了三个小时,这让不少代表感到身体有些不适。
“我感觉有些胸闷,有医生可以为我治疗一下吗?”刚下车,埃及《金字塔报》执行总编辑曼苏尔·阿布勒阿兹姆就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问道。
御生堂邀请的中医师王忠升赶来为曼苏尔进行诊疗。经他诊断,曼苏尔的胸闷是晕车导致的。王忠升让曼苏尔坐在沙发上,用中医按摩手法为其治疗。经过五分钟的按摩调理,曼苏尔脸色逐渐好转,表示胸闷的感觉已经消失。他竖起大拇指对身边的人说,“没想到这么快就能缓解病症,中医真的很神奇!”
看见同伴的症状被中医“神奇”地治好了,现场的各位外国媒体代表顿时对中医药充满了兴趣,纷纷走进博物馆的中医药体验厅,近距离感受中医药的疗效。
巴基斯坦战斗媒体集团顾问哈利德·阿克拉姆在体验藤条按摩钩
巴基斯坦战斗媒体集团顾问哈利德·阿克拉姆对现场摆放的各种中医药器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感叹道,从没想到按摩钩、刮痧板等这些古怪形状的藤条、木板、木块在中医手中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在赞叹中医智慧的同时,他也表示非常想把中医药带回自己的国家。
在御生堂博物馆的中医药陈列馆里,馆长白建疆当起了讲解员,为到馆的外国媒体代表介绍馆内各种中医药展品,当看到可以“针刺水出”的针灸铜人的时候,不少代表直呼:“It’samazing!(太神奇了!)”
从神农像到老药罐,从针灸铜人到御医医方,外国代表们了解了中医药几千年的传承,也了解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参观过程中,《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始终走在白建疆身边,认真地听着讲解。帕维尔表示,自己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此次参观活动让自己大开眼界。他期待中医药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临走之前,荷兰荷广传媒首席执行官杰奎琳·朗普找到现场的中医师,直言自己肠胃不好,想让医生为她诊断之后开具药方。医生向她解释博物馆内没有药房,无法抓药时,她笑着说:“我可以回家开药,荷兰已经有不少中药房了。”
他们在非洲推广中医
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市西区,袁安夫妇创办的医院掩映在一片绿树葱茏中。
袁安曾于年来到尼日利亚,由于工作关系,两人与当地医疗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以及病患有广泛接触,对当地医疗需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当地对中医有需要,对优质医疗有需要,所以我们就想到在医院,既有中医又有西医,中西医结合。”袁安说。
开办诊所之初,为了树立口碑,袁安夫妇坚持用精湛的医术和精心细致的服务对待每一位病人。袁安说:“我们的理念就是精心。尽最大努力为每一名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袁安在医院接诊当地病人
袁安说,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有时在治疗疟疾过程中,医院用药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体质。“而此时如果有中国医生,能对病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就能大幅减轻疟疾带来的严重后果。”
就这样,凭借着周到服务和良好口碑,医院通过患者的口口相传,逐渐获得了包括当地民众在内的越来越多人的信赖。如今,医院员工从刚开始的4人增加到20多人,医院注册的病人也超过了名。
袁安在医院接诊当地病人
今年40岁出头的爱莎·多格曾经患有严重的背痛,医院,甚至前往国外就医,但都没有好转。几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前来就医。
中国医生准确诊断出导致她常年背痛的根本原因。“我可以告诉你,中医确实有效。”多格说。如今,在定期中医推拿和药物治疗的帮助下,她的背痛已经大有缓解。
用中医帮助更多当地民众
如今医院已在尼卫生部正式注册,还成为尼日利亚*热病等疫苗注射的定点机构之一。
医院除了针灸、推拿、艾灸和拔罐等中医治疗室,还设有全科医学室,可以治疗疟疾和伤寒等尼日利亚常见疾病,还有比较完善的实验室检测设备。
袁安还与当地一些优质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联系,遇上疑难病症,还会邀请专科专家会诊。
袁安在医院为病人做针灸
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除了提供医疗服务,袁安还积极在当地社区推广中医药文化。近两年,他就中医药文化在尼各地举办了多次讲座。
文源:本文综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新华社等的相关报道。
年11月第十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周(中东欧)
年6月国际标准化《国际针灸师》考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