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孙金花
编辑丨贾雪雯
酷暑盛夏,高温延绵,特别是随着“伏天儿”的来临,湿热交蒸,中暑几率极高。当大多数人以为闭门不出就可以解决问题时,中暑却悄悄尾随到室内。室内中暑不容忽视。
室内中暑的产生
中暑是人体对高温环境产生的不良反应。正常人体温由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受皮肤等散热器官、外界环境温度高低、人体产热多少等方面影响,其中任何一环节异常均可导致中暑。中暑按起病状态可分为运动、劳动和安静三类,其中前两者为多数人所熟知,可通过避免长时间曝晒,减少室外运动及高温作业来预防,安静类中暑常常被人们遗忘,而室内中暑多属此类,是大脑中枢调节失衡、皮肤感知热度迟钝、散热器官障碍所致。
室内中暑的高危人群
一提中暑,多数人想到的是“汗流浃背”、“烈日当头”等室外场景,但来自日本名古屋的调查研究显示室内中暑不在少数,且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发病率达39%,这是由他们的特殊生理、病理特点决定的。研究提示在气温32.5℃、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年轻人体温只上升0.17℃,65岁老人上升0.34℃,而75岁老人则上升0.66℃,且平均体温上升幅度随气温的增高而增大。年轻人因体温自我调节机能健全,可很快感知并通过出汗缓解,老年人却因感知热度迟钝,较年轻人平均晚25分钟,且当体温超出一定水平后,出汗等散热功能失常,出现不自觉、不可控的体温上升,尤其是多发性硬化、多系统萎缩、大面积烧伤的患者或素易怕冷的人应注意。
室内中暑常见症状及急救
室内中暑与普通中暑症状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起病更加隐匿,不易察觉或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其实室内中暑多有先兆症状,以全身疲乏、胸闷、心悸、头昏、口渴、冷汗或汗出减少为著,体温可正常或略有升高,医学上称之为“先兆中暑”;症状进一步发展,出现颜面潮红,胸闷加重,皮肤灼热,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称为“轻症中暑”,这两个阶段若能及时发现,转至凉爽通风处休息,补充水分,可明显缓解症状。如若未及时发现,可出现高热,甚或昏迷,医学上称为“热射病”,可危及生命。
面对室内中暑,不可慌乱,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1.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2.用冷水毛巾敷头部、四肢,或将冰块等置于腋窝、大腿根等处,助于散热。
3.进行上述急救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补充水液,并拨打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室内中暑的预防
疾病重在预防,室内中暑当以预防为要。简单总结如下:
1.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及良好的通风。通过温度计客观评估室内温度,利用风扇、空调等使室内温度维持在23℃-28℃,空调早、中、晚适当调温,切忌恒温。
2.保证充足休息及个人卫生。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中午,适当午休。对于体弱多病者,陪人要加强护理,每天用温水帮病人擦身或隔日洗澡,及时换洗衣物,切忌凉水冲浴。
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于暑热天气,防暑不可一味闷在室内,应选择清晨或傍晚穿戴透气性好的衣服,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等,同时及时补充淡盐水。体弱多病者注意定期查体,如医院治疗,增强体质,减少中暑的可能。
4.注意膳食调理。饮食不可过于肥甘,多吃水果、青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及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鱼类、豆制品,常备凉白开或淡盐水(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适当饮用),及时补充水分。在此介绍2个药膳解暑方:第一个是中国民间传统解暑方,即绿豆汤,取适量绿豆淘洗干净,武火至烧开后再煮10余分钟即可,可依个人口味添加百合、南瓜、薏苡仁、蜜枣等,适合青壮年饮用。第二个是薏米莲子汤,莲子6-7枚,薏米、芡实各一把,3朵白木耳,先将前三者放入油锅中炒,然后加水,放入白木耳焖熟,此方具有滋阴养神,清热驱暑功效,尤其适用于夏季烦热伴有失眠的老年人。
本文由“麗東書院”